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521048
重视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加强中医科学内涵探索
http://www.100md.com 2008年1月18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865期
     编者按:在近日由教育部“王宽诚教育基金会”资助、北京中医药大学主办的“国际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北京论坛”上,来自全国各中医药院校和科研单位以及韩国、伊朗、法国、日本、新加坡、瑞士的近百名专家学者,围绕国内外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热点以及中医基础理论与现代多学科的联系等学术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以下选登部分专家的主要观点,相信对我们研究中医药理论、探索中医药发展之路会有所裨益。

    一、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思路、方法及教材编写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烟建华: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个时期以来,人们在未能对中医药学术内涵进行全面深刻认识的前提下,盲目地借用西医学还原论分析法,以现代医学评价体系为标准剖析改造传统中医理论,结果造成了概念和理论的混乱,对中医临床和教学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中医基础理论方面要有所突破、创新,必须对传统中医药学进行理智的认识与把握,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第一,对中医理论进行全面、系统、准确的学术解读,确立中医基本概念、理论的学术内涵、体系结构,并取得学界共识。以发扬优势、避免和弥补不足为基本思路,从技术层面对临床诊治与养生防病的方式、方法进行改革、创新和品位提升。在此基础上,对学术内涵取得共识的基本概念、理论,有计划地进行科学内涵的探索。其中学术解读是中医理论研究不可逾越的必经阶段(环节)。其作用一是作为中医技术层面改革、创新和品位提升的理论支持,二是为中医学术体系本质意义上的发展即科学突破做准备。而从技术层面对中医临床诊治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则是适应时代发展之举。在中医理论研究没有根本突破之前,对于中医临床技艺进行品位提升,不仅满足人们的日益提高的医疗需求,而且有益于学术解读。第二,在探明中医理论科学内涵的基础上,评价中医理论体系的科学价值、优劣得失,进一步展开改造工作。由于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在微观领域和知性认识的“先天不足”,导致了中医学对生命机理的认识掌握笼统、模糊而不精密,难以达到精确认识和把握疾病本质的目的。同时,“重道轻器”的方法学特点则阻碍中医学对生命本质的探索,进而制约医学应用。基于以上评价,在改造中医理论体系的探索中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中医药学从宏观层次把握生命机制和规律、与近现代科学主要运用还原分析、从微观层面研究生命活动的矛盾。二是对中医药学理论体系中的非实证性部分如中国传统文化如何进行科学取舍的问题。
, http://www.100md.com
    辽宁中医药大学教授郑洪新: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是继承与创新的基石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是中医药学继承与创新的基石。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发展思路应包括:(1)加强科技创新:进一步凝练研究方向,培植新的增长点;承担国家重大、重点研究项目,开展藏象、经络等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结合临床提高中医基础理论对临床的指导作用;获取标志性科研成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力度。(2)重视理论联系实践: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非常复杂,如果复杂联系简单化,就可能产生两种错误倾向,一是片面强调理论的重要性,二是片面强调实践的重要性。(3)建立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方法:不能套用西医基础研究模式,不能急功近利,应实事求是,探索创新。(4)打造一流队伍:通过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国家一流的科技创新、教学创新团队。(5)构筑学科平台:包括重点研究室、实验室、教研室等平台建设。(6)促进学科交叉:中医药学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双重属性,多学科结合是中医药发展的必然途径。

    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黎敬波:重视中医基本理论的现代表述
, 百拇医药
    中医研究的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现代科学技术的参与,但由于中医基本理论表述的不规范,或概念模糊、思维方法的复杂性等,导致现代科学不能充分理解中医,很多人虽希望了解和学习中医,但也常常为读不懂中医理论而苦恼。中医基本理论现代表述研究具有促进中医药学术发展、促进中医药学术传播与普及、促进中医药实践活动的规范化与法制化、促进中医理论创新的重要意义。中医基本理论现代表述研究的内容应包括两大块,一是文献研究及在此基础上对学术发展的研究,对概念的语言表述(语意表述)与规范;二是概念的现代阐释和理论方法的规范化。中医基本理论现代表述的研究应该结合传统和现代研究方法,既重视中医药传统的文献研究、临床研究、理论思维等,更要重视采用调查法、临床流行病学方法、循证医学方法、实验法,以及现代数理科学、信息科学方法等。中医基本理论现代表述研究是一个长期课题,研究成果要不断完善和修订,在理论和经验继承等方面疏通古今,发挥传统中医药学理论与经验密切结合的优势,在合理的中医传统理论指导下实现表述的现代科学化。

    辽宁中医药大学教授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生教材建设是当务之急
, http://www.100md.com
    加强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生教材研究和教材建设,已成为中医研究生教育的当务之急。在指导思想方面,中医研究生教材建设,一方面要依托原有的学科优势,在优势学科中建设精品教材,另一方面要不断地开拓新的学科增长点,从中培育、建设精品教材。新颖、特色、现代为中医基础理论精品教材的基本特征。在教材的编写上,原则上应坚持内容与形式的创新与统一,注意知识的继承性、系统性、完整性、创新性,把握好宽与深的尺度;处理好与中医五年制、七年制、八年制教材以及学术专著的关系。编写形式应正确运用理论逻辑模式、科学主题模式、科学问题模式等科学思维模式,务必体现出中医基础理论学术体系逻辑结构上的科学性、主题单元的层次性以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程序性。在编写时应树立和强化前瞻、素质、质量、定位、信息和市场等方面的意识。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生教材建设必须严格遴选教材选题和编写队伍。对教材主编和编写成员必须有严格的要求。

    二、中医基础理论重要问题及临床应用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刘燕池:让中医气化学说更加丰富和完善
, 百拇医药
    过分强调中医基础理论的人文和哲学特点不利于中医的发展和创新。我们要对中医理论体系进行完善、系统和创新,要进行中医实验研究思维方法的中医化,拓展现代科学方法在中医中的应用,以实现中医的创新发展。如气化学说,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重要意义,但却是尚须深入研讨的领域。气化思想早在《易经》时已经形成。气化的概念,从哲学上主要是说明物质形态在一定条件下的变化和转化;从中医学上说主要是指精、气、血、津液等各自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气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人体内物质代谢的过程,也就是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的过程。气化作用是人体阴阳之气运行、化生及其对邪气发生反应的高度概括。气化理论,无论是哲学还是中医学,皆指物质形态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人体系统是内外相互联系的统一体,气化的程序体现于结构和功能之中。在结构方面的体现主要在于人体各要素构成系统的方式和稳定性程度,而结构的稳定性又依赖于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制约、选择和协同等作用。在功能方面,表现为气化过程的不可逆性、连续性,且其连续性和内部结构的稳定性都受气化之“熵”的影响。气化活动对人体生命活动有重要意义,对人体气机、温化和凉润作用、精气血津液化生有重要调控作用。
, http://www.100md.com
    湖北中医学院教授王平:应重视中医复合病因的研究

    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压力的增加、医学模式的改变,病因也越来越复杂,因此导致的现代疾病也越来越难治。单一病因研究已经远远滞后于疾病发生和现代临床的需求。现代疾病的复杂性和中医病因理论的研究现状都要求我们对中医复合病因进行深入研究。积极开展对中医复合病因的研究,完善复合病因的理论体系,构建相关学说,深入探讨各病因之间的复合规律及复合病因的致病特点、机制、途径及预防治疗方法,对于提高中医药治疗疑难病证的疗效和防治严重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以及发展中医病因学理论,丰富中医理论体系,推动中医现代化进程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中医复杂的病因与所致疾病的复杂性,与人类基因组学研究的方法学内容在某些方面不谋而合,甚至有些思维和方法竟然惊人相似。我们在对中医病因学说理论和研究现状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受基因组说的启发,提出“中医病因组”这一概念,并对“中医病因组”的内涵、分类方法、研究思路、研究思路等进行了探究。
, 百拇医药
    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乔明琦:中医科研选题要从中医理论出发,研究结果回归、创新中医理论

    情志是中医学对情绪的特有称谓,主要指七情。情志病证是指由情志刺激引发、诱发的一类病证,临床表现具有显著情志异常及其相应躯体症状,典型病证如经前期综合征、反应性抑郁症、青少年学习障碍等。要将情志与心理情况相互联系,才能有效预防发病。了解情志发病的始发因素、诱发因素和发病条件,才能指导临床治疗。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多种情志组合共伤一脏的机率更大,且多情交织共同致病首先伤肝,并提出了相关科学假说。情志致病与个体心理特征、功能状态有关,与单胺类神经递质、激素水平发生异常变化有关。我们的研究方法采用国际认可的个性、情绪、社会事件量表及相关检测,包括回顾性调研、现况调研、前瞻性队列研究、病证动物模型造模方法与模型评价研究等。我们还体会到,中医科研选题要从中医理论出发,研究结果回归、创新中医理论。(海 霞),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