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573150
国人该“恶补”急救知识
http://www.100md.com 2008年1月29日 《生命时报》 2008.01.29
     急救是门技术,比学语文数学还重要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近日,全国很多地区的大风降温天气,使得危及生命的急性事件骤然多了起来。1月19日,记者从北京市急救中心了解到,近期急诊病人比往年同期增加了不少。仅元旦假日期间,急救中心就派出急救车辆2771次。其中,心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尤甚。更令医生担忧的是,由于人们急救知识匮乏,导致不少原本能挽救的生命戛然终止。

    “我们医院急诊室的重症病人中,很多在送到时就已死亡。”中国康复中心急诊科副主任何威告诉记者。北京急救中心医生李坚韧更痛心地说:“这两天,我们医生出诊时,常遇到要抢救的病人已病危,甚至早已没有了呼吸和心跳,但很多其实是可以避免的。”

    “救死扶伤”是对急救最精练的概括。中国医师协会急救复苏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李宗浩教授告诉《生命时报》记者,由于我国处于城市进程高速发展时期,家中、公共场所、旅游途中、娱乐场所,危险无处不在,因此急救显得尤为重要。李宗浩指出,急救是伴随人类生活、生产最悠久的技术。出现各种急症,如突发心脑血管疾病、哮喘、急性胰腺炎等时;遭遇各种灾害、灾难,如煤气中毒、晕厥时,都需要和急救打交道。但他同时表示,中国的急救事业、国人的急救观念比发达国家比晚了大概30年。这体现在大多老百姓在遭遇紧急情况时,一是没有概念,如以为是胃痛,躺躺就好,却不料是心源性猝死的征兆;二是不懂急救知识,该平躺时让病人坐着,该不动时搬来搬去,反而加剧病人病情。而老人、儿童等最需要掌握急救知识的弱势人群,往往是得到急救培训最少的人。更能佐证以上说法的是新近一组数据:1月20日,黑龙江哈尔滨市公布数据显示,2007年,该市120急救复苏成功率仅4.3%,在急救的3.5万人中,仅有9人捡回了条命。
, 百拇医药
    太多用生命代价换得的教训已然引起了各界重视。1月19日,广东省农工民主党提出议案,建议将心肺复苏课程纳入正规必修课,“如果说学语文、数学是为日后成材,那么学习如何急救则更为重要,因为无论任何时候,生命都是第一位的。”而在一些欧美国家,人们对急救的重视程度显然高得多。

    据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地方周报》报道,急救培训课程已成为当地高中生的必修课,没学过的话,就无法获得毕业文凭。课程内容包括对儿童和成年人进行急救的不同方法,如何解决食物梗塞、窒息,如何安全移动病人等。英国孩子更是从学龄前就开始学习自救了。幼儿园通过“过家家”等形式,让孩子认识急救设备;初中生则要学简单急救程序,如及时把昏迷者的头往后仰,可挽救数百生命。据英国《泰晤士报》1月22日报道,澳大利亚一名11岁男孩在发生车祸后临危不乱,先为父亲做人工呼吸,然后赤脚行走3公里去一处酒吧报警,最终使父亲获救。当地警方称赞他是小英雄。

    其实对中国人来说,学会自救更为重要。这首先由于中国急救网络不健全。在急救资源的区域分布上,很难像美国那样,一个电话,救护车4—7分钟就能到现场。其次,大多急救车只充当了输送病人的工具,却没有起到“移动重症监护室”的作用。此时,“第一目击者”就理应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李宗浩表示:“在马路上,警察或路人是第一目击者;在家里,家人是第一目击者;在办公室,同事为第一目击者……因此,任何人都该学会‘DRABC’急救原则。公安、消防、饭店、旅游等行业工作人员及保安、家政服务人员更该掌握。”, 百拇医药(蒋乃珺 驻英国、美国 王亚力 郭怡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