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632680
智慧的养生
http://www.100md.com 2008年2月1日 家庭医生医疗保健网
     记得有位名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凡事要注意,不要刻意。”这本是生活中的经验总结,可一旦上升到哲理高度,就带有普遍意义了。譬如说,对于时下流行的“养生保健”热,能不能也说一声“要注意,不要刻意”呢?

    这得从我的两位朋友的故事说起。

    朋友甲,原是教书先生,十多年前离职下海经商。凭他的聪明才智,很快就把事业搞得十分红火。现在到底是百万富翁还是千万富翁,他没说我也不问,反正上海滩上并不少见。他夫人已提前退休,专门在家负责“内务”,曾被他多次夸为贤内助。可是近年来,这幸福的家庭忽然有了麻烦。起因是那位贤内助一心搞科学养生,特别认真,到了让人受不了的程度。譬如说一日三餐吧,夫人手头有一份“个人每天24小时定量”的“科学菜单”:谷类300~500克,蔬菜、水果类100~200克,肉类50~100克,水产类50克,蛋类20~50克,豆类50克,奶类100克,油脂25克,盐5~7克,糖类40克……他家雇用的保姆大多来自外地农村,不明白其中的“科学”原理,于是每每因受不了主人的唠叨而自动辞工。我这朋友则与夫人订有要严格执行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口头协议。一不抽烟、二不酗酒,三不打麻将——没得说,这是“铁的纪律”!而“八项注意”包括衣、食、住、行、性生活等各个方面,有不洗桑那、不搞按摩、不上馆子乱吃喝、每天准时回家、性生活每月1~2次等等。开始阶段,我朋友认为这是夫人一番好意,就全盘接受了。可是实行一段日子后便觉得行动太不自由、生活枯燥乏味,而且“人在商海,身不由己”,哪能保证每天坚守笃行?于是两口子难免有点矛盾冲突。最近听说朋友谎称到外地办点要紧事,一走就是十天,每天一个“长途电话”说在外地很忙,终于让夫人起了疑心,一查,发现我朋友一直在上海,只是另建了一个“安乐窝”。
, 百拇医药
    花开一枝,话分两头。

    朋友乙,从没当过医生,却比医生更讲究卫生习惯。依我看是地道的“洁癖”。他家里真可说是一尘不染,我去过一次后再也不想去第二次。事实上也很少有人到他家中做客。我对他有过特别的帮助,所以他还是经常很热情地来电话问个好。如果偶尔在路上邂逅,他总是戴着手套与我握手,免得握过手后他须从随身带的小瓶子中拿出酒精棉球来擦手。这使我有点不悦。后来想通了,所以有时见面后干脆废止现代握手礼,改为古典式拱手抱拳打招呼:“足下别来无恙否?”——倒像是古装戏镜头。始料未及的是,这位讲卫生的朋友却经常拉肚子。越拉,就越强调“卫生工作”,越强调就越拉。

    我曾多次撰文说,讲究养生之道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生命的质量和生活的质量”。这里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一个生理健康的人理应有随时适应环境的能力和建立平衡或恢复平衡的能力。衣、食、住、行如何保持平衡,都应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一个心理健康的人理应多一份随和,少一点刻板;多一点心理上的放松和舒适感,少一点累心的高度紧张;多一些潇洒的生活情调,少一点斤斤计较的狭隘和墨守成规的固执……的确,对于养生保健,要的是“注意”而不是“刻意”。
, 百拇医药
    “注意”与“刻意”虽是一字之差,却有全然不同的理论境界和实际效果。“注意”是一种自觉的意识和自然的选择,既保持行为上的积极主动,却又不存在因勉强执行而心生烦恼;“刻意”是一种超常的执著,从第一天起就成为高度紧张的心理负担。“刻意”者自己不轻松,还要推己及人,难免引发矛盾。动机与效果不能统一,往往落入始料未及的尴尬之中。

    养生,当然要讲科学。但这里涉及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不能像数学家计算方程式那样一丝不苟,而要学会在心理上配合,掌握恰到好处的分寸感。哲学家培根曾在《论养生》中强调指出:“养生是一种智慧,非医学规律所能囊括,在自己观察的基础上,找出什么对自己有益,什么对自己有害,乃是最好的保健药品……在吃饭、睡觉、运动的时候,心中坦然,精神愉悦,是长寿的最好药方。”说得多好!所谓智慧,就体现在讲辩证而不是教条,最终要身心两健,心中坦然而精神愉悦,由此建立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如果因刻意追求而生烦恼,就违背了养生的本意了。,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