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医业 > 医家 > 正文
编号:11557442
江苏省中医院名医堂
http://www.100md.com 2008年2月29日 《中国中医药报》第2885期
     编者按:中医学术繁荣,历代名医辈出的江苏,物阜民丰,人杰地灵。集中医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代表江苏中医水平的江苏省中医院深深植根于这片敦厚的文化土壤中,建院之初即名医荟萃,一代大师开创了医院中医学术先河,奠定了深厚的学术根基。经过50余年的辛勤耕耘,医院名医学术思想和经验根深叶茂,薪火相传,一大批信赖中医的海内外患者,纷纷到医院就诊,医院门急诊诊疗人次与日俱增,2007年超过200多万人次。为了继承和发扬名中医学术经验,鼓励后学,推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本报特设“江苏省中医院名医堂”专栏,系列刊登该院名中医学术经验,以飨读者。y[+!;4, 百拇医药

    徐景藩,男,汉族,江苏省中医院主任中医师、教授。全国著名中医药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白求恩奖章获得者,首届中医传承特别贡献奖,现任江苏省中医药学会名誉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擅长诊疗脾胃病证及内科疑难疾病。从医65年,侧重脾胃疾病的诊疗、教研,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y[+!;4, 百拇医药

    一、有关食管的疾病y[+!;4, 百拇医药

    食管位于咽与胃之间,质柔而薄,古称“胃之系”。诸凡气郁、痰滞、里热、血瘀等病理因素累及食管,通降失常,可致炎症、溃疡,甚则转成顽疾,津液亏乏,干涩阻塞。贵在早期发现,及早诊治。治之之法,实者疏渝(理气、解郁、化痰、清热、行瘀),虚者润养,虚实兼夹者,宜疏润合法。临床一般所见,气郁证治宜理气解郁,和胃降逆;肝胃郁热证宜清泄肝胃,佐以降逆;痰气交阻证治宜理气化痰散结;气滞瘀证治以行气化瘀。凡用汤剂,采用一日多次服法。散记可用噙化之法,亦可佐用代茶频饮之法。据证而配用一些宜通之品如母丁香、鹅卵石、娑罗子通草、橘络、威灵仙王不留行急性子等,择其1~3味,可增其效。并创“糊积卧位服药法”。y[+!;4, 百拇医药

    二、胃病y[+!;4, 百拇医药

    胃脘痛胃痞,经常发作,确诊为慢性胃炎(慢性浅表性或慢性萎缩性),胃、十二指肠溃疡者,临床甚为多见。徐老按主证和兼证分证治疗,效果良好。y[+!;4, 百拇医药

    三、肝、胆、胰病y[+!;4, 百拇医药

    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在已故名家邹良材主任指导下,徐老曾抢救治疗肝性昏迷,运用中医中药按热郁、湿蒙、痰闭、阴虚辨证治疗,药经鼻饲,汤、散、针刺并进。对阴虚证肝硬化腹水的患者,根据“真水虚、邪水盛”的病机,拟订养阴利水方。y[+!;4, 百拇医药

    常见病胆囊炎症、结石,临床观察以肝胆湿热导致发作,慢性期一般有肝郁气滞或脾虚肝郁而湿热。肝宜疏,胆腑宜通,湿热应及早、持久予以清化,脾虚宜运宜补。也有部分患者由于素体脾阳不振,易生内寒,与湿相合、或因在病程中曾用过苦寒药物,脾胃受损,阳气内虚,升降斡旋失常,肝胆经络阻滞,认证为湿从寒化,运用温通之法,药如制附子柴胡白术姜黄。见黄疸者,制附子配茵陈、鸡金、海金砂;上腹右肋痛位广者,制附子配苡仁败酱草;大便不畅,腑实内寒,寒热兼夹者,制附子配大黄。结石未排出者,制附子配皂角刺路路通三棱、赤白芍等。治胆病按“腑宜通”,“胆随胃降”的原则,常配用大黄,一般汤剂用5~10克,后下开水泡焖后,取汁与另外所煎之液相合而服。y[+!;4, 百拇医药

    急性胰腺炎在住院或急诊过程中,重症一般均采取中西药兼用之法,一是清化通腑消滞法为基本治法,禁食期间,也可服汤药小量(30~50毫升),每6小时一次及时服药可以提高治疗,缩短疗程;二是配用外治法芒硝打碎,每次50克,布包外敷上腹,每日一次,敷20小时,稍稍清洗皮肤,歇3~4小时再敷,连用7天。y[+!;4, 百拇医药

    四、慢性泻痢y[+!;4, 百拇医药

    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症状有泻有痢,但有时并不典型者,按《金匮》所称诊断为“下利”,似较恰当。久泻脾必虚,脾虚肝易侮,脾虚可及肾,故治当从脾、肝、肾三经考虑。脾虚生湿,湿郁可以成热,并易兼从而入湿热病邪,治宜重视清化为法。此外,顽疾久泻,可及于血,可配加行瘀,若腹痛痛位较固定,大便中夹有暗红血者,配加赤芍紫草、三棱、地榆等品。常用苦以燥湿,寒能制热的黄连,配加补骨脂温肾止泻,对久泻腹痛不著者颇有良效。自拟“连脂治泻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辅以“菖榆煎”保留灌肠,临床有较好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