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家庭用药 > 用药常识 > 信息
编号:11561602
细菌为啥会耐药
http://www.100md.com 2008年3月4日 《中国医药报》 2008.03.04
     □肖永红

    细菌虽小,但其对抗菌药的耐药机制却是复杂多样的,并因细菌和抗菌药种类不同而不同。而且,目前有些细菌的耐药机制还没有完全清楚。

    细菌细胞膜透过性发生变化,使抗菌药不能进入细胞浆,是细菌对多种抗菌药产生耐药的原因之一。如绿脓杆菌细胞膜对多种抗菌药具有天然的低透过性,使绿脓杆菌成为一种难以对付的细菌。

    细菌内的转运系统也是其产生耐药性的一个因素。比如细菌的转运系统把已进入细胞浆的四环素往体外排出,使细胞内四环素浓度降低,从而对四环素耐药;细菌对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喹诺酮类药物耐药也与转运系统有关。

    细胞对β-内酰胺抗菌药(主要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耐药,主要是细菌产生的钝化酶,破坏了抗菌药关键结构β-内酰胺环,使其失活所致。这类酶依其水解对象不同,分为青霉素酶和头孢菌素酶,并且还有许多亚型。有些细菌原来就存在β-内酰胺酶,因而对β-内酰胺天然耐药。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的现象相当普遍,50%以上的大肠杆菌、肺炎杆菌、葡萄球菌、绿脓杆菌都产生β-内酰胺酶。另外,细菌也产生对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氯霉素等抗菌药的水解酶。

    抗菌药作用靶位变化也是细菌耐药的常见原因。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抗菌药通过与细菌的核蛋白结合,抑制蛋白质合成达到抗菌目的。如果在核蛋白的结构中,氨基酸的种类和排列顺序改变,引起核蛋白变化,使它不能与抗菌药结合或结合力降低,抗菌药就不能发挥抗菌作用,从而细菌产生耐药性。青霉素类抗菌药作用的发挥,在于与细菌细胞膜上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结合,抑制该蛋白活性而起到抗菌作用,若PBP发生改变,青霉素类不能与之结合,细菌就会耐药,这也是当今临床最难治疗的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A)耐药的主要原因。

    细菌的耐药机制不仅复杂,而且其耐药性可以通过质粒在细菌间互相传播,使耐药细菌产生的速度远远快于新抗菌药的开发速度。

    目前还发现,一种病原菌可同时对多种抗菌药产生耐药性,每种细菌都有其耐药变种,耐药现象尤其又在临床常见的病原菌中多发,如大肠杆菌、葡萄球菌、结核杆菌等。耐药菌的产生,使抗感染治疗陷入了新的困境,因此人们必须认识到其严重性。,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