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中华名医 > 缅怀学习
编号:11560755
缅怀恩师唐连毓
http://www.100md.com 2008年3月12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891期
     时光静静流转,季节变换如新。转眼间,又一个秋冬过去了,但是,授业恩师唐连毓先生的离世仍常常让我难以释怀。我跟师未久,但于斗室灯下师徒考究医理,谈方论药,有思维纠结中的穷追不舍,有参透奥义后的称心快意,其情其景,一如犹在眼前,让我怎能不在先生渐行渐远的身后追思感念。

    2007年中,我受聘就职于北京太申祥和医院(太医馆),在这座古朴雅致的深深庭院里,结识了年逾八旬的唐先生。他鹤发童颜,仙风道骨,面庞总是挂着发自内心的笑意,言语之间始终平和而恳切,而经几番攀谈,我对先生的中医之道、仁爱之情,心下自生钦佩仰慕。先生看我对中医热爱至深,竟厚爱有加,应允收我为关门之徒,并亲传方药之密,恩德如斯。我以在五旬之龄再拜师门而称幸,却不得与先生长相奉教。当年的9月4日,先生竟因脑出血之疾而仙逝。师徒授受切磋数月,如今天人相隔,每念及此,无语凝咽,笔下滞拙。

    先生的追悼会,除了亲朋同事,许多人闻讯自发前来,现场悲泣之声不绝。他们中有中医后学,曾得先生释难解疑、指点迷津,更多的是先生诊治过的患者。他们真情追忆经年往事,疗疾之恩,再生之德,无不为痛失先生唏嘘不已。
, http://www.100md.com
    唐先生原本出身于中医世家,从小的耳濡目染使他和中医结下了不解情缘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唐先生行医60载。他没有给家人传下丰厚财富,也没有著作等身遗世扬名。他总自称是一个普通的中医研究者。他留在家中的财富是几个普通书柜,上面各种中医典籍琳琅满目,书香盈室。他留给后学的是贯通儒医,以道德修身为本,以医理本草为方的仁术真谛。

    他对中医执著追求,可谓一生勤奋刻苦,砥砺而为,早年就已经成为小有名气的中医专家。他医理造诣颇深,临床经验亦丰,积累验方甚多,治愈患者甚众。在临床诊病中,老先生重用望闻问切,据八纲推脏腑,察病因务求本,在处方配药中以理论症,对症立法。

    许多经大医院治疗后效果不彰的慢性病患者,不远千里慕名来找先生求医问药。他每天无论从早到晚,也无论节假日,只要有病人找上门来,他都会倾情接待,精心诊治。即使近年来年迈体衰,老伴病重需要照顾,他依然有求必应。他诊断用药细致慎重,关爱患者情深意切。对处方开药,他总是深思熟虑,斟酌再三,直到开出满意的方药,且每在处方之后叮嘱病人,病情如有变化,及时告知,再易处方。
, 百拇医药
    在唐先生长期服务的太申祥和山庄(国际敬老院)里,还流传着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这里的员工,一位年轻姑娘,在北京的医院里诊断出身患骨癌,且被告知,即使经手术治疗也极可能瘫痪甚至不治。在深深的绝望和强烈的求生欲望中,她找到唐先生求治。唐先生精心问诊、切脉,并安慰、鼓励她:“孩子,让我们一起努力”。4年过去了,这位小姑娘就凭借着唐先生的中药处方,得以健康生活。她现在不仅行走如常,而且已初为人母,在病后的第四个年头,有了一个健康可爱的女儿。

    唐先生一生低调,做人乐善好施,虽治愈很多患者,但从不以之炫耀,最让人感动的是他从未视医术为谋利工具。他看病诊脉不取分文,甚至还对经济困难者资助药费。他家中常备有多种成药,随时可解病人急需,或用以馈赠。那些在绝境中得以重生的患者真诚感恩,要拿重金相酬,却总是被他坚辞不受。殷殷之情难却,他只会应允留下一些水果食品之类,若是文人画家则只允留下自作字画,而其余一律退回,否则不准登门。唐先生常说;“要知医师之为人,首以道德为本”。故此,凡来就诊就医者,得识唐先生高术厚德,莫不深受感动,引为亲近至敬长者。

    唐先生“走”后一段时间里,仍有一些不知情的患者来找他看病。我在接待他们的过程中,听到更多先生与患者之间的故事。尽管与先生曾朝夕相处,对恩师有了清晰的了解,但我还是时时为这些故事而感念不已。先生的医术医德,就是“大医精诚”的真实写照,也是他传给我的最可宝贵的财富。作为他的衣钵传人,我会沿着他的路走下去,造福百姓。

    写下这篇纪念文字的时候,今年的清明节也快到了。清明节是中国民俗祭奠先人的日子,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心底更增添了几分对先生的怀念。我想更多的先生生前好友及接受过先生恩泽的病患也同样会有许多感念。在此,我想留下我的联系方式(010-80713810),让我们相聚北京太申祥和山庄,共叙先生遗德遗风,寄托哀思,以慰大家追忆感怀之情。, 百拇医药(北京太申祥和医院 王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