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560554
收藏一块牌匾 见证中医坐堂
http://www.100md.com 2008年3月14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893期
     前不久,我的父亲谷越涛主任医师在古玩市场上淘得一块老中药店的木质牌匾(如图片),此匾呈长110厘米,宽30厘米,厚2.6厘米的竖条形,被漆成浅褐色,正反两面都刻有“天和堂藥局”五个大字,与我们家客厅所悬挂的“中和堂”牌匾类似,都是仿王羲之的正楷体。牌号的两边是楷书的小字,因饱经风霜,年久损坏,有个别字已经字迹模糊,难以辨认。我和父亲边仔细琢磨,边推测、讨论,终于弄清楚了全部的字体。

    这块牌匾的一面书有“膏丹丸散,一应俱全”,另一面书有“专治内科,兼理襍症”。这个“襍”字不认识,后来查了字典,才知道是“杂”的异体字。牌匾两面的上方,分别书有“六屯”和“东街”,“六屯”应当是地名,而“东街”则应当是“天和堂药局”所处的街道位置。这样,牌匾的内容和字意就完全弄明白了。在这一块牌匾之中,把店名堂号、经营范围、业务特长和地址高度浓缩,融汇于一体,令人一目了然,可以说是一块不可多得的中医药堂号牌匾,也是一块旧时的药品和医疗广告牌。

    我们现在常见的中药店老字号往往冠以某某堂“药店”,与牌匾上的“药局”有什么不同呢?
, 百拇医药
    带着这个疑问,我又查找了有关资料,才知道药局是属于官办的,据《明史·卷七十四·职官志》记载:置惠民药局,府设提领,州县设官医,凡军民之贫病者,给之医药。而某某堂“药店”属于民间的堂号,以北京为例,十五世纪初明成祖建都北京时,北京就有中药店开设。而据十八世纪末北京药行会馆的碑记记载,远在明嘉靖年间北京已有药行“商会”的建立了。明代开业的药店,字号存留至共和国建立后的有若干家,如明永乐年间的“万全堂”,明嘉靖年间的“西鹤年堂”,明万历年间的“永安堂”、“雅观斋”等。创立于清朝康熙八年的同仁堂,如今更是家喻户晓的老字号。各堂号药店在膏丹丸散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主打产品,许多患者就是奔着这些“名牌”药店产品的质量和信誉而去的。

    中医药历史文化的影响源远流长,现在的台湾,仍有药房和药局的不同。药房的售货人员可能不是药师,而是租用药事人员牌照的药商;而药局则必须由受过大专以上教育训练并经考试合格的药师亲自执业才可。

    中医药文化的这种深远影响还波及到海外,在日本,药店和药局也不尽相同,根据日本药店连锁协会的定义,药店是经销医药品、化妆品、食品、家庭日用品等的日用杂货店,药店里没有药剂师,经营的只是一般市销的医药品,而药局则有药剂师。

    父亲告诉我,据卖主说,这块牌匾是从济南市平阴县的东阿镇农村收购来的,可以继续追查是否有“六屯”这个地方,这样就可以把这个老字号药局的来龙去脉弄清楚了。经上网搜索,查到了现在的平阴县东阿镇太和村有一家天和堂药店,零售中成药、中药饮片、生化药品等。只是不知该药店与牌匾上的天和堂“药局”是否有关。至于“六屯”则没有搜索到,此“药局”牌匾如何流落到民间,就不得而知了。

    这块“天和堂藥局”牌匾所蕴含的信息告诉我们,历史上的中医和中药本是一家,中医坐堂,古来如此。中医药学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科技文化,延绵数千年不绝而至今天,恰逢国家大力创建和谐社会的盛世,定能得到传承并发扬光大。目前国家为振兴中医药事业而正在试行的中医坐堂,必将得到社会和老百姓的认可并逐步得到推广。, 百拇医药(谷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