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572117
经典不再尘封圣人不再遥远
http://www.100md.com 2008年4月2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903期
     作为一名从事中医药图书出版的工作者,我时常在思索,怎样使出版的图书符合我们既定的读者群的口味。可是在工作中我们经常会碰到这种情形,给专业医学工作者读的书被评价为太浅,给普通民众读的书被认为是太深,看不懂,出版社的中医药方面图书遭遇尴尬境地,雅俗皆不赏。

    2007年度上海书展上,已经红火、流行了一年多的于丹为书展推波助澜,掀起新一轮高潮。我也买了一本《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是第一版第19次印刷,册数达到381万册,这在出版界甚至出版史上恐怕也是罕见现象,近400万本的印数让中华书局赚得盆满钵满。同样是出版工作者,怎能不佩服?怎能不羡慕?相对我们这样的专业出版社,即便是学术质量很高的书,充其量印刷也不过数千册,极少过万。震惊之余,引发更多的是思考。如何使中医学所蕴涵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临证精华得到民众实质意义上的认可?如何诠释中医学中的经典之作从而使其走进寻常百姓家?《心得》一书能否给中医药图书出版以启示呢?

    2000多年前,孔子踌躇满志,周游列国,无奈满腹经纶无从施展,眼见得岁月蹉跎,华发丛生,于是收下门徒三千,每日里师徒围坐,谈天地玄机,论人情世故,也算是有精神寄托吧。可喜这学生中有勤快者,及时将老夫子的言论记下来,而成就了一部千古经典。
, 百拇医药
    中医学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国优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所包含的内容,除了丰富的医疗实践总结,其深厚的哲学思想、浓烈的人文情结更是贯穿中医学发展过程。《内经》成书标志着中医学完整理论体系的形成,历来名医未有不研读《内经》的,在中医学浩瀚的医学著作中,可以肯定地说都有《内经》思想的指引和体现。正因为《内经》以其博大深厚的思想指导医疗实践,在其后历代发展中,《内经》被视为中医学经典。

    既是经典,岂是我等凡夫俗子随意可读可懂?

    而于丹则没有从众,在她眼里,圣人也是凡人,孔子所言所行其实很简单,很单纯,《论语》所讲的东西也是很简单,她坚信,道不远人,她也用简单、单纯的心态来读《论语》,来理解孔子,借助她的诠释,普通民众看到的是一个平和、慈祥的老人,循循善诱引导我们怎样过我们心向往之的快乐生活,在人生之路上如何走好每一步,如何面对挫折、面对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她掀去古典作品上蒙盖的神秘面纱,游走在圣人与凡人的时空界限,尽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内心深处的平和淡定之道,快乐交友相处之道……由此,经典不再尘封,圣人不再遥远。
, 百拇医药
    可是在对《内经》或者说在对中医经典的诠释方面,现状令人叹息。《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院校学生走进中医学之门的钥匙,这门课的功能是穿针引线,将《内经》熠熠生辉的理论用现代语言解释给学子们,希望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了解中医学的思维方式,掌握辨证论治思想。作为过来人,回忆当时的学习体会,可以说是懵懵懂懂,只好先死记硬背,等到后面几学期学习了治疗学各课,才悟出中医理论的精妙啊!至于那些普通民众,尽管知道中医学在保健养生方面很有用,但如果也想理会中医的思想,有多难啊!何处寻觅《〈内经〉心得》呢?

    其实研究《论语》的学者实在是多的很呢,注解《论语》的书籍也多的很呢,何以于丹的评论引出这么大范围的讨论,她不是一个专业《论语》研究者,没有发表与《论语》研究有关的文章或评论。充其量讲授过“中国古典文学”课,但这门课程涵盖的范围很广,很难做到对《论语》的细致研究。那么她怎会有讲《论语》的资本呢?她自己也以为“以我的学养和阅历,真要作《论语》的讲解和辨析,万万不敢……我所能承担的角色只是一个体验者,以身体之,以血验之……”她在书中说:“中国人的学习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我注六经’,另一种是‘六经注我’。前一种方式需要皓首穷经,等头发都读白了,把所有的书读完了,才可以去给经典作注解。而后一种方式是更高境界的学习。所谓‘六经注我’,就是学习的目的是以经典所传达的精神来诠释自己的生命。”
, http://www.100md.com
    看来,于丹对自己讲授《论语》有合理解释以及绝对的自信。她认为给普通民众讲《论语》是高境界学习,是“道不远人”,所以她怀着敬而不畏的情感走进《论语》,将灰色的孔子与多姿多彩的现代社会链接,借用圣贤的智慧为忙碌浮躁的现代人重新找到心灵的归宿。

    不可否认,学识会随着岁月积累愈发厚实。但走进普通民众的科普读物,不需要对古文进行逐字逐句的注释,不需要挖掘其多么深刻的内涵,只要读者明白什么是阴阳,为什么医生说我阳虚?为什么医生给我开了治疗脾虚的中药?只要有朴素的语言引导读者体会到了中医的思想,并在实际饮食、起居生活中很自然的顺乎阴阳之道、养生之道,足矣!等到胡子白了,腰也弯了,可能你仍旧无法向询问者讲清楚何为风?为什么“风寒湿三气杂而为痹?”因为驾驭文字的能力与掌握专业程度相关性不大,对经典的理解可能片面,可能肤浅,甚至注解中医经典的作者还不是专业中医工作者,但只要他有对中医学知识冰山一角的理解,仍可以将一己心得传向大众,与他人共享你的探究,让经典的思想力度震撼到读者心灵,这才是最重要的。

    于丹一气呵成,揉碎《论语》重梳理,拉起来几根线头,顺着线头缕出一条条心灵之道,处世之道,交友之道……让你在阅读中豁然开朗,让你在感悟中流连回味。而她向普通民众注解论语的方法就是大白话,这一招吊足了读者的阅读胃口。再穿插一些富有哲理的小故事。深沉的道理就这么被直白的表达出来了。

    我们也渴望诠释中医经典以这种朴素又生动的方式,渴望将这类图书尽快送到读者手重,让读者在享受阅读之美的同时感受中医经典的魅力,从而让中医走近百姓,指导我们健康从容地生活。, 百拇医药(刘红菊 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