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698224
“道地”的利润困局
http://www.100md.com 2008年4月10日 《中国医药报》 2008.04.10
     □江绍

    在市场的语境下,“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位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自律理想似乎越来越难以企及。“2010年天然药物及保健品的贸易将突破2000亿美元”的利益预期,与投资多,周期长,风险大,“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的产业特质纠合在一起,令整个中药材种植产业陷入缺少规划的逐利状态。专家一再呼吁,不能因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中药材道地种植的特殊性,停用农药、化肥、激素以保持中草药的纯天然性。回应他们的,则是哪种药材好卖、价格高就种哪一种,什么方法使中药材生长快、产量高就采用什么方法的市场心态。

    对中药资源需求急剧增加的市场契机,却成为道地药材生产面临的巨大挑战。这一悖论为当前中药材种植无序状态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注脚。中药材的质量与种子、气候、土壤、阳光、水分、生物习性、生长环境、栽培技术、生长年限、采收季节和产地加工等有关,其有效成分含量因地而异。道地药材的价值由我国历代医药专家通过千百年来的实践验证总结得来。中医开药方有注明中药材产地的传统,表明道地药材具有更符合临床需求的特点和优势。但近年来我国一些产区道地药材的种植情况却不尽如人意。如“浙八味”之一的杭白芍因质实沉重、有效成分高而备受知名企业青睐,但其种植面积已由原来最高年份的3000多亩萎缩到如今的不足600亩,且仍有不断减少的趋势。还有浙贝母中的精品——东贝的种植已从历史最多年份的856亩下降到目前的不足30亩,道地东贝面临灭绝危险。

    “要发财,种药材”。在不少地方产业结构调整中,中药材种植开始取代粮食作物成为支柱产业。由于药农在药材种植过程中不重视对优良品种的选育,并且在田间管理过程中,为追求高产,长期大剂量施用无机肥和植物生长素,促使其生长速度加快,扰乱了药材自有的生物学特性。再加上道地药材基地大面积、低水平地重复建设,也促使品种退化,产量降低,药材质量下降。如地黄,一般种植一年后必须换地,如不换地倒茬,第二茬地黄的产量约是第一茬的30%~50%,如再种第三茬,则几乎没有产量。又如河北安国周边的土地比较适宜种植祁黄芪,1991年~1992年,安国地区祁黄芪栽培面积高达数万亩,由于连续种植,地力下降,产品根皮上均长有斑病,严重影响产量品质,不利品牌建设。甘肃岷县的当归、文峰的党参种植也均呈现类似状况。

    资料显示,我国63%的中药材资源分布在西部12个省、市、自治区,80%以上的种植面积是由药材种植专业户投资,这部分种植户的中药材种植面积基本上在100亩以下,散户生产仍是当前我国中药材种植业的基本生态。政策扶持和品牌保护的努力,只有最大限度地在这个基本面发挥效用,冲抵短视的利润冲动,中药材资源可持续利用才不是一句空话。,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