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消化内科 > 肠道疾病 > 类癌及类癌综合征 > 结、直肠癌
编号:11657822
直肠的解剖
http://www.100md.com 2008年4月13日
     肛门直肠疾病是指一切与肛门直肠有关的疾病,常见的有痔、肛隐窝炎、肛裂、肛痈(肛门直肠周围脓肿)、肛漏(肛瘘)、脱肛、息肉痔(直肠息肉)及锁肛痔(肛管直肠癌)等,中医文献统称为痔疮、痔瘘。

    肛门直肠为消化道的末端,是通于体外的出口。直肠起源于内胚层,而肛管则起源于外胚层形成的原肛,由于两者起源不同,所以在血液供应、神经支配、内衬上皮上也各不相同,故齿线作为其分界,是临床上重要的标志。

    直肠上端在第二骶椎平面与乙状结肠相接,向下沿骶尾骨前面下行,终于齿线与肛管连接,全长约0.8cm。直肠上部与骶骨曲度一致形成骶曲,同时由于直肠腔大小在上端与乙状结肠同,下端则扩大为直肠壶腹,而壶腹前壁向前膨出,与肛管几成直角形成会阴曲。此二曲为乙状结肠镜检查时必须注意的解剖特点。肠管上1/3前面与两侧为腹膜所遮盖,中1/3前面腹膜向前反折成为直肠膀胱或直肠子宫陷凹,直肠下1/3完全在腹腔之外。肠壁肌层与结肠相同,在下部肥厚成为肛门内括约肌。直肠黏膜较厚,有3个半月形的皱襞,内有环肌纤维,称为直肠瓣。
, 百拇医药
    肛管长约5cm,其外端为肛门,上端与直肠相连接,周围有内、外括约肌环绕。肛管的表层覆以肛管皮肤,在直肠黏膜与肛管皮肤交界处黏膜呈6~10个纵行皱折,称为直肠柱或肛柱。两个直肠柱下端之间有半月形黏膜皱襞,称为肛门瓣;肛门瓣与直肠柱之间的肠壁黏膜形成向上开口的袋状间隙,称为隐窝或窦。隐窝底部有肛腺体的导管开口。肛腺较集中于肛管的后壁,呈分支状,一般在黏膜下,但部分分支可穿通肛管周围组织,因此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的发生与肛腺的感染化脓有关。上述结构使直肠黏膜与肛管皮肤之间形成一条不整齐的界线,称为齿线。齿线上有2~6个三角形乳头状突起,称为肛乳突。

    肛门括约肌分为外括约肌与内括约肌。外括约肌有三部分:皮下部、浅部和深部。皮下部是环状肌束,不附着于尾骨,围绕肛管下端,位于内括约肌的外下方,两括约肌之间有一沟,称为括约肌间沟,恰与肛门白线相当。皮下部外括约肌常在手术时被切断,不致引起大便失禁。浅部位于皮下层的外上方,后部与尾骨连结构成肛尾韧带,在内括约肌水平面分为两束,围绕肛管再合而为一止于会阴。深部外括约肌位于浅部的上外侧,也是环状肌束,不附着于尾骨。内括约肌为不随意肌,是直肠的环状肌在肛管上部的肥大部分,围绕肛管的上2/3。外括约肌深、浅两部围绕直肠纵肌及肛门内括约肌,并联合肛提肌的耻骨直肠肌,环绕肛管直肠连接处,组成一肌环,称为肛管直肠环。此环如手术时被切断,即可引起肛门失禁。
, 百拇医药
    肛门直肠周围有盆腔直肠间隙、直肠后间隙、肛门皮下间隙、肛管后深间隙、肛管后浅间隙、肛管前深间隙、肛管前浅间隙、黏膜下间隙等,其间充满脂肪组织,容易感染,发生脓肿。两个坐骨直肠窝在肛管的两旁,肛提肌以下,坐骨、闭孔内肌的内侧。在肛管前方和后方,感染时脓液可从一个坐骨直肠窝通至对侧坐骨直肠窝,形成“蹄铁形”脓肿。

    肛门直肠的血液来自直肠上动脉、直肠下动脉、肛门动脉及骶中动脉四支动脉供应。直肠上动脉是肠系膜下动脉的末段,在直肠上端后面分为两支,沿直肠两侧下行,在齿线以上分出许多小支与直肠下动脉、肛门动脉吻合。直肠下动脉为髂内动脉的分支,其大小与分布没有一定的规律。肛门动脉由阴部内动脉分出,在肛管分为数小支。骶中动脉是腹主动脉的连接分支,一般很小,与直肠上动脉、直肠下动脉吻合。

    静脉的排列与动脉相似,主要来自两个静脉丛,以齿线为界,齿线上为痔内静脉丛(直肠上静脉丛),分布在右前、右后、左侧者最为显著,是内痔的好发部位。直肠上静脉丛向上,经直肠上静脉、肠系膜下静脉,纳入脾静脉、门静脉。齿线下为痔外静脉丛(直肠下静脉丛),汇集于直肠下静脉、肛门静脉,流入髂内静脉。直肠上静脉无瓣膜,血液可逆向回流,且直肠上静脉丛和直肠下静脉丛在肛门白线附近互相交通,使门静脉系统与体静脉系统相通,在门静脉高压患者,此处是一侧支循环,故门静脉高压者“痔出血”不宜手术结扎。,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