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 > 人物 > 宣传 > 正文
编号:11580780
他眷恋西南这片药材丛生的热土
     马小军1982年1月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生物系,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获博士学位,并于北京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出站。1984至今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工作,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院校学术委员会委员。2004年至今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广西分所技术总监、副所长,广西药用植物园副主任,广西大学兼职教授,在药用植物研究和成果推广工作中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热土炼造药用植物育种知名专家

    马小军的研究方向是工作环境十分艰苦的药用植物栽培和育种,工作地点几乎都在偏远农村和自然保护区,每项研究成果都渗透着泥土的芳香,长期不懈的努力让他成长为国内知名专家。他始终站在学科的前沿,主持和参加省、部级课题30余项。参加了生药学的一个新分支———“分子生药学”创立工作,以及参与《分子生药学》的编写工作,发表了多篇论文,首次系统地论述了“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学”,为本学科的发展提出了理论框架。率先将分子生物技术用于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学,应用AFLP及基因测序等最新技术系统分析人参种质资源特别是野生人参资源,为该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主编专著2部和参与10余部专著的编写。

    热土培育中草药学研究领军人物

    马小军身兼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和广西药用植物园的领导职务,总是风尘仆仆、马不停蹄地忘我工作。他在中草药科研立项、成果鉴定、技术评定、论文评审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他致力于中医药产业学术的对外交流工作,多次赴美国、日本、韩国、欧洲和东盟国家参加各种国际学术会议讲学和学术访问。2006年到欧洲多家著名植物园进行建园考察,为广西药用植物园创建世界级药用植物园积累了经验。他积极牵线,经多方努力,为广西赢得第九届国际传统药物学大会的主办权做出了贡献,会议大大提高了广西以及广西药用植物园的国际知名度,加快了广西中药产业国际化发展的步伐。马小军还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中华医学奖评审委员、中药资源生态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药专业委员会委员、广西中药材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广西药用植物种子站副站长及多个学术刊物的编委等学术职务。

    热土伴随专家开发西部建功立业

    马小军放弃北京优越的工作条件,主动到广西支援工作。四年来,他带领该园科研团队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科研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研究课题8项,主持广西百万元科技攻关课题3项,共获科研经费500余万元。三年里,他几乎走遍了广西中药材分布地区的山山水水,带领科研小组深入桂北、百色等艰苦地区,住在没有水、没有电、蚊叮虫咬、炎热难挨的自建窝棚里,观察药材生长过程,进行人工授粉实验,成功培育出罗汉果优异单株无性系“永青1号”,成为广西第一个通过新品种审定的药用植物品种,其大果、特大果率达73.48%,较常规品种提高50%;甜苷提取率提高20%,每亩增收3000多元,已在产区推广种植500亩。成功选育出多个青蒿新品系,其中“桂蒿Ⅱ”青蒿素平均含量11.3%。,最高单株达16.2%。,获广西省级品种登记,是当时国内省级品种登记中含量最高的青蒿品种,已推广种植近1万亩。

    他参加广西卫生厅科技攻关课题“巴西人参快速繁殖与栽培技术研究”,获2007年广西医药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奖二等奖;主编《名特优新中药材栽培》,获2006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普著作奖三等奖。作为主要参与者,马小军力促广西成为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开辟西南药道。他还为广西大学培养硕士研究生7名,并把在北京招收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带到广西工作。马小军荣获了广西科技厅授予的“广西农村科技先进工作者”称号和2005-2007年广西创新计划“组织实施先进个人”称号,领导的课题组获得区直机关“工人先锋号”的称号,多次受到自治区领导的表扬。(柴玉 梁启成 本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