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学论坛报》 > 2008年第16期
编号:11595260
肾癌分子靶向治疗药物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
http://www.100md.com 2008年4月24日 《中国医学论坛报》 2008年第16期
     转移性肾癌的治疗一直是困扰患者和医生的一大难题。近年来,随着肿瘤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提高,使得人们从遗传学、病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对肾癌的发病机制、各种肾癌亚型生物学特点有了进一步认识。既往的临床试验已经证实,以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mTOR为作用靶点的几种分子靶向治疗药物治疗转移性肾癌已收到良好的临床效果,这一结果标志着转移性肾癌的治疗已经进入分子靶向治疗时代。

    分子靶向治疗药物的突出特点是疗效好、不良反应少、患者耐受良好。然而,任何新治疗方法都难免会带来新的问题。目前被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推荐用于晚期肾癌一、二线治疗的靶向药物包括:索拉非尼、舒尼替尼、贝伐单抗+干扰素(IFN)-α和temsirolimus。有关这些分子靶向治疗药物的疗效大家已经了解很多,但不同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不尽相同。本文就目前国内批准上市的索拉非尼和舒尼替尼常见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介绍如下。

    1. 皮肤毒性

    针对VEGF的分子靶向药物比较常见的不良反应就是皮肤毒性,包括手足皮肤反应(HFSR)和皮疹。HFSR通常发生于治疗初期,一般在用药后2周时最为严重,此后会逐渐减轻,疼痛感一般在治疗至第6~7周时会有明显的减轻甚至消失,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HFSR发生率也随之降低。

    HFSR的特征为感觉迟钝、感觉异常、红斑、水肿、过度角化、皮肤干燥或皲裂、硬结样水疱、脱皮等。HFSR主要发生于受压区域,与化疗所致的手足综合征不同。Ⅲ期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舒尼替尼和索拉非尼的HFSR发生率分别为20%和 30%(N Engl Med 2007, 356: 115),贝伐单抗和 temsirolimus 未观察到此类不良反应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28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