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610262
教育孩子的“暂时隔离法”
http://www.100md.com 2008年5月19日 《家庭医生报》 2008年5月19日(总第1162期)
     案例一 6岁的佳佳要看“少儿节目”,可佳佳的爸爸此时正津津有味地看一部电视剧。看到爸爸不同意,佳佳在旁边又哭又闹。爸爸顿时怒不可遏,对佳佳屁股打了一巴掌,哪知她哭得更厉害了。妈妈赶紧过来安慰佳佳:“别哭,咱们看少儿节目!”频道于是转到了少儿节目。

    案例二 5岁的明明要父母买一只“遥控直升飞机”。父母不同意,说:“家里有一辆遥控汽车,不能再买了。”可明明不肯,坐在柜台前哭。父母没理睬他,离开了柜台,让明明一个人在那儿哭。看着父母逐渐走远,明明立刻擦干眼泪,站起来朝父母奔去……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孩子的要求一旦没有得到满足,常常会大哭大闹,这使得家长要想方设法让他们安静下来。而通过上面两个案例,我们会发现,同样面对孩子的哭闹,明明父母处理的方式显然比佳佳父母好得多。

    我们先看看佳佳的家长是如何处理的。佳佳母亲对孩子的要求采用“能满足就满足,不能满足就哄骗”的“软方法”;而佳佳父亲更崇尚武力,对于不听话的佳佳伸手就是一巴掌。其实,这两种教育均不可取。“软方法”容易宠坏孩子,使孩子误认为“只要我哭闹,不怕得不到”;而“武力政策”会影响幼儿心理健全地发展,甚至留下心理阴影。

    明明父母的处理办法即心理学中的暂时隔离法。所谓暂时隔离,并非真的将孩子关闭在一个房间内,而是对孩子的一些无理要求不去理睬,对孩子的哭闹视而不见。其实,孩子哭闹的目的就是要引起家长的重视,并借此要挟家长,以满足自己的要求。可一旦他发觉要挟无用时,就会停止哭闹,反而会前来引逗家长。此时,家长应抓住这个时机对孩子进行教育,向孩子讲清不能满足他的道理,并指出以哭闹进行要挟的孩子不是好孩子,使他懂得应该怎样做才是个好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放弃借哭闹来满足自己要求的想法。, 百拇医药(上海市心理咨询中心 副主任医师 陈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