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家庭健康 > 保健中心 > 地震与健康
编号:11600513
不妨将采访变成心理疏导
http://www.100md.com 2008年5月22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930期
     被埋废墟里,9岁小学生唱着歌等着被救;面对媒体频繁采访,孩子却情绪失控,在医院里大喊大叫。此外,在四川省绵阳市中心医院,很多医护人员来自重灾区北川县,他们家属多有伤亡。救治伤员任务繁重,这些医护人员对家人安危无暇顾及。一批批媒体赶到这里采访,记者不停追问他们:“家人去世了坚持工作,有什么感受?”5月19日,赴川心理救助的武汉心理专家施琪嘉教授呼吁:别用频繁采访加重当事人心理负担。

    我们可以理解媒体记者如此采访的意图:在“第一时间”抢发新闻,或“挖掘”新闻事件背后的深层内涵,或“捕捉”被采访对象身上的“闪光点”。但是显然,这种刨根问底式的采访无疑让当事者一次次加深了对惊恐、悲伤、痛苦的记忆,是在揭当事人痛苦心灵的伤疤。

    目前,无论是幸存者还是救援者,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障碍问题。媒体如果不加节制地采访,会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一部分人的心理危机。四川省心理学会应用心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吴薇莉透露,她所在救助中心的电话几乎要被打爆,四川各医院都希望能有心理专业人员给他们的护士、医生、病人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因此,她建议媒体,这个时候应该增加对于危机干预机构、危机救助措施的报道,增加人们心理应激基本常识的报道。

    除此之外,笔者认为,媒体有必要在采访的时候,适当地转换方式,巧妙地将揭疮疤式的采访活动变成一次心理疏导。

    其实,高明的采访本身就是一个心理疏导过程。就拿那个9岁孩子来说,如果媒体记者不是让他一遍遍地讲述自己被压在废墟里时的感受,而是陪着他一起做做游戏、唱唱歌,拉一下家常,不但能照样“套”出孩子的真实想法和感受,还能化解他的一些应激心理反应,起到心理疏导的作用。而对于一些成年幸存者,记者更无须提醒他们去回忆灾难到来时的情景,只须静静地听他们叙述和哭泣即可。心理专家早就指出,目前对受到心理重创的受灾同胞来说,倾诉和哭泣就是减轻心理问题的良方,他们现在需要的是倾诉的对象,从记者的工作性质和工作目的来看,听他们倾诉无疑是一举两得的事情。, http://www.100md.com(冼 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