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学论坛报》 > 2008年第19期
编号:11605101
地震灾后易发传染病及处理
http://www.100md.com 2008年5月22日 《中国医学论坛报》 2008年第19期
     5月12日我国四川汶川县发生了8级的地震,造成了严重房屋倒塌和人员伤亡。

    地震灾区卫生及供水设施遭受严重破坏,环境卫生状况恶劣,会使灾区的肠道传染病发病急剧增多。1976年唐山大地震有关资料显示,地震后(7-8月)当地细菌性痢疾发病率为9.7%~18.6%,高于上年同期(0.13%~11%)。通过对流行因素的分析,不卫生饮水是主要原因。

    本报记者走访了参加过唐山抗震救灾医疗队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病科傅希贤教授,她说,在震后初期,卫生防病的首要任务是保证安全的饮用水,防止肠道传染病的发生,特别是急性感染性腹泻、细菌性痢疾、伤寒、副伤寒及甲肝等。为此,我们专门将这几种疾病的诊治要点刊登如下,仅供参考。

    细菌性痢疾 | 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脓血便

    细菌性痢疾又称志贺菌病,由志贺菌属引起,分为4个血清群(即痢疾、福氏、鲍氏、宋内志贺菌)。
, http://www.100md.com
    志贺菌的致病因素包括侵袭力、内毒素,痢疾志贺菌产生志贺毒素。志贺菌属各菌株均有强烈的内毒素,可破坏肠黏膜,形成炎症、溃疡、呈现典型的痢疾脓血便。痢疾志贺菌1型产生志贺毒素,后者具有肠毒性、细胞毒性和神经毒性,可导致溶血性尿毒综合征。亦可引起发热、神志障碍、中毒性休克等。

    传播途径

    痢疾杆菌污染食品和水源常可引起暴发流行。

    临床表现

    按临床表现可分为急性及慢性细菌性痢疾两型:

    急性细菌性痢疾:又分典型、非典型及中毒型三种。

    典型的急性细菌性痢疾的主要特征是起病急,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脓血便,并有中度全身中毒症状。腹泻每日10余次或更多,但量不多。重症患者伴有惊厥、头痛、全身肌肉酸痛,也可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 百拇医药
    非典型的急性细菌性痢疾以婴儿多见。多无全身中毒症状,不发热或低热。腹痛较轻,腹泻1日3~5次。粪便呈水样或稀糊状,含少量黏液,但无脓血。左下腹可有压痛。食欲减退,并有恶心、呕吐。

    急性中毒性菌痢起病急、发展快,体温可达40℃以上。小儿患者早期出现烦躁、惶恐、谵妄和惊厥等。少数患儿可表现抑郁,如嗜睡、精神萎靡、昏迷或半昏迷等,数小时内可发生休克或呼吸衰竭。小儿主要表现为高热、惊厥。发病初期肠道症状不明显。成人患者主要表现为频繁脓血便,循环系统症状明显。

    诊断标准

    细菌性痢疾的诊断原则为依据流行病学史、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诊断,确诊则需依赖于病原学检查。

    流行病学史

    病人有不洁饮食或与菌痢病人接触史。
, http://www.100md.com
    症状体征

    1. 急性非典型菌痢:症状轻,可仅有腹泻、稀便。

    2. 急性典型菌痢:急性起病,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可伴发热、脓血便或黏液便、左下腹部压痛。

    3. 急性中毒型菌痢:发病急,高热、呈严重毒血症症状,小儿发病初期可无明显腹痛、腹泻症状,常需经灌肠或肛拭做粪检,才发现是菌痢。根据主要临床表现有以下类型:

    休克型(周围循环衰竭型):有感染性休克症状,如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细速、血压下降、皮肤发花、发绀等。

    脑型(呼吸衰竭型):有脑水肿表现,如烦躁不安、惊厥、嗜睡或昏迷、瞳孔改变,甚至出现脑疝、呼吸衰竭。

    混合型:同时出现脑型、休克型的征候,是最凶险的一型。
, 百拇医药
    实验室检查

    1.粪便常规检查,白细胞或脓细胞≥15/HPF(400倍),可见红细胞。

    2. 病原学检查,粪便培养志贺菌属阳性为确诊依据。

    治疗原则

    1.一般对症治疗:进易消化饮食,注意水电解质平衡,可给口服补液盐(ORS),必要时ORS和静脉输液同时应用。

    2.病原治疗:宜选用喹诺酮类和第三代头孢菌素。

    3.休克型菌痢处理:抗感染、抗休克。

    4.脑型菌痢处理:抗感染、防治脑水肿和呼吸衰竭。

    预防措施
, 百拇医药
    细菌性痢疾通过粪-口途径,即通过食物、水、粪便、污染的食品、用具而传播。注意水源和饮食卫生。教育群众喝开水、不喝生水;食品做熟后再吃。在疫区应加强包括水源、饮食、环境卫生、消灭苍蝇及其孽生地在内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即做好三管一灭(管水、管粪、管饮食、消灭苍蝇),把好病从口入关。

    感染性腹泻 | 腹泻、水样便、黏液便

    感染性腹泻广义系指各种病原体肠道感染引起的腹泻,这里仅指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这组疾病可由病毒、细菌、真菌、原虫等多种病原体引起, 但以细菌和病毒所致腹泻占多数。总体而言,病原体中居首位的是志贺菌及轮状病毒,第二位是肠致泻性大肠杆菌,第三位是空肠弯曲菌及沙门菌。

    临床表现

    1. 腹泻,大便每日≥3次,粪便的性状异常,可为稀便、水样便,亦可为黏液便、脓血便,可伴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发热及全身不适等。病情严重者,因大量丢失水分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休克。
, http://www.100md.com
    2. 已除外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

    实验室检查

    1. 粪便常规检查:粪便可为稀便、水样便、黏液便、血便、或脓血便。镜检可有多量红、白细胞,也可仅有少量或无细胞。

    2. 病原学检查:粪便中可检出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以外的致病微生物,如肠致泻性大肠杆菌、沙门菌、轮状病毒或蓝氏贾第鞭毛虫等。

    治疗原则

    1. 一般对症治疗:尤其应注意改善中毒症状及纠正水电解质的平衡失调。

    2. 病原治疗:针对引起腹泻的病原体,必要时给予相应的病原治疗。

    预防措施
, http://www.100md.com
    在发生水灾、地震等自然灾害等异常情况下,由于卫生设施受到破坏,安全饮用水的供应得不到保证,食品卫生和环境卫生恶化,从而有利于各种感染性腹泻病的发生和流行。所以在抗灾的同时,要加强饮用水卫生和饮食卫生,防止感染性腹泻病。

    伤寒、副伤寒 | 持续高热、相对缓脉、表情淡漠、肝脾肿大、玫瑰疹

    伤寒、副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甲、乙 、丙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唯一的传染源是患者或带菌者。通过污染的水或食物,日常生活接触,苍蝇或蟑螂等媒介传播,传播途径为粪-口。

    临床症状

    伤寒、副伤寒杆菌进入肠腔后侵入肠壁淋巴结进入淋巴系统,再进入血流引起菌血症、出血、坏死并形成溃疡。

    潜伏期为1~2周,发病缓慢,体温逐渐上升,有持续性高热、无力、皮疹、肝脾肿大,中性颗粒细胞减少等中毒症状,典型病例可出现玫瑰疹,表情淡漠,病程为3~4周,主要合并症为肠出血与肠穿孔。副伤寒与伤寒临床不易区别,副伤寒症状较轻,病程短,1~3周即愈。丙型副伤寒可引起食物中毒。
, http://www.100md.com
    诊断标准

    在伤寒流行季节和地区有持续性高热(40~41℃)为时1~2周,特殊中毒面容,脉相对缓慢,皮肤玫瑰疹,肝脾肿大,外周血白细胞总数低,嗜酸性细胞消失,骨髓有伤寒细胞。确诊标准:从血、骨髓、尿、粪、玫瑰疹中,任一标本分离到伤寒、副伤寒杆菌者。血清特异抗体阳性,肥达反应“O”抗体凝集价≥1:80,鞭毛抗体凝集价≥1:160,恢复期效价增高4倍以上者。

    治疗原则

    氟喹诺酮类为首选:如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儿童、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可用头孢曲松或头孢噻肟,如过敏可选氯霉素,但注意其指征与副作用。肠出血者应禁食,大量出血者应输血,并发肠穿孔宜及早手术。

    控制措施

    1. 所有伤寒病人或疑似病人都要及时隔离治疗。

    2. 加强饮水卫生管理和污水处理,做好粪便和污物处理。应急性预防可用复方新诺明2片,每天2次,服用3~5天。

    3. 对疫情暴发地区重点人群进行伤寒菌苗应急接种。,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