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学论坛报》 > 2008年第19期
编号:11605113
大灾之后防大疫
http://www.100md.com 2008年5月22日 《中国医学论坛报》 2008年第19期
大灾之后防大疫

     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汶川发生了8.0级地震。救援工作已全面开展,前方队伍响应中央号召,倾百倍努力搜救伤员,让人们看到众志成城的力量。地震之后大雨不止,气温偏高,疾病防控部门也加紧行动,积极预防大灾之后可能出现的大疫。

    ● 地震后极端环境引起各种传染病流行危险增加

    ● 预防疫情的措施

    地震灾后 传染病易流行

    地震是各种自然灾害中破坏力较强的一种。且不谈楼房坍塌,交通瘫痪,通讯中断等给搜救带来的困难,此次地震后,降雨不断,震中地区气候温暖潮湿,给细菌繁殖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基础设施被破坏

    地震之后,大批难民失去了住房,只能集中在有限的空间内,例如帐篷、避难所等。由于城市里排水和送水系统受到破坏,缺乏清洁的饮用水。排污的系统遭破坏,导致粪便、垃圾堆积,容易滋生细菌蚊蝇,也污染环境,使居住条件进一步恶化。
, http://www.100md.com
    灾区的食物供给也是很大的问题。此次地震之后余震较多,而且震中地处山区,交通不便利。震后连日阴雨,导致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加重了交通运输的困难。灾民等待救援时和被救之后,往往缺乏充足的食物。

    此外,因为交通不畅,震中地区往往积有很多尸体。在较为炎热的条件下,尸体容易腐败滋生细菌等,产生的尸碱一旦污染水源,也将使饮用者中毒,从而引发一系列卫生问题。

    传染病易流行

    2006年5月27日,印尼日惹和中爪哇地区发生6.2级地震。WHO及时发布了关于灾后传染病危险和干预措施的报告。报告中提到,被救之后,灾民往往集中居住在避难所,人员过度拥挤易于发生急性呼吸道感染、麻疹、脑膜炎、腹泻、肺结核等疾病传播,也将导致介水传染病和虫媒疾病的发生危险也将增加。因为地震导致清洁饮用水供应中断,介水传染病例如伤寒、杆菌性痢疾、甲型和戊型肝炎等的危险增加。
, 百拇医药
    疫情防控难度加大

    印尼地震的教训告诉人们,地震可能导致卫生基础设施损毁,医院的紧急救援能力下降等。这些都导致传染性疾病患者得不到及时救治,外伤得不到及时、恰当的处理,从而引起传染病流行。

    在震前就比较流行的传染病,在震后因为人群密集、缺乏医疗资源,可能引起较大规模的疫情暴发。1988年,云南沧原县地震引发了疟疾暴发。该地区在1985年、1986年和1987年的疟疾发病率分别是116.24例/10万人,46.37例/10万人和28.83例/10万人,而在地震当年发病率猛增至1030.50例/10万人。卫生监督工作受阻,也削弱了对这些疾病的监测和控制能力。

    我国CDC还提到,地震后公共卫生服务中断(如疫苗接种等),对某些传染病(如肺结核等)的防控能力下降。对病媒生物(例如蚊子和啮齿动物等)的常规控制中断,也可能导致对疟疾和登革热等虫媒疾病的预防能力下降。
, http://www.100md.com
    加强卫生防疫 预防灾后疫情

    WHO认为,地震后,尽快建立传染性疾病的早期监测和预警体系,有助于预防和控制灾后可能发生的疫情。基本医疗用品供给也对疫情的防控有重要意义。

    保障基础卫生设施

    我国CDC认为,灾民临时居住点应该按照相关准则规划,保障居所间的空间(居所间8 m的间隔),以避免过度拥挤可能带来的卫生问题。灾民临时安置点应该靠近公路和水源。应该为每20人提供1处厕所,位置至少离水源30 m。应该集中处理生活垃圾和人排泄物等,以免造成二次污染。

    WHO认为,保障清洁、安全的饮用水供给是预防介水传染病的最重要方法之一。应该用含氯的消毒剂,包括次氯酸钠、次氯酸钙和漂白粉等。消毒所用的氯用量可根据水中微生物的含量来确定。消毒后30 min时,水中氯的含量应该在(0.2~0.5) mg/L,这个数值可通过专门的试剂盒测定。联合国难民署(UNHCR)和WHO推荐,应该保证每个人每天20升清洁水供给。
, 百拇医药
    保证食物的安全也很重要,包括食物来源可靠(非不明原因死去的动物)、加工过程适当(煮熟)、储存合理(没有腐败变质、未被污染)。WHO提醒,有些地方的人感染禽流感病例是由人食用了被病禽血污染的食物引起。我国CDC提醒,存放食物要注意防蝇。此外,储存、烹煮水和食物的器皿也应该清洁,这可避免霍乱和其他腹泻疾病的发生。餐具也应该及时清洗,用前一定要消毒。

    对尸体应该恰当处理,应尽量留下充分的资料以便家属日后确认死者身份。在充分考虑不同民族风俗习惯的情况下,可以采用WHO推荐的石蜡浸泡后就地焚化,也可采取深埋的方式处理,用石灰消毒后,埋在地下1.5~2 m处,远离水源(至少30 m)。

    建立疾病监测和预警体系

    在灾区和灾民安置点应尽快建立传染病监测和早期预警体系,以便对可能发生的疫情做出快速防范。WHO认为,该体系应重点监测急性下呼吸道感染、霍乱、伤寒、杆菌性痢疾、季节性流感、甲型和戊型肝炎、登革热、疟疾、麻疹、脑膜炎、鼠疫、狂犬病等的疾病的流行情况。该体系应该尽量简单,使用统一的病例标准定义和病例报告表格。可以通过实验室检测诊断传染病和确认病原,并将相关数据传送给当地政府卫生部门和WHO。
, 百拇医药
    卫生部还强调,应根据灾害发生时的季节特点、地理区域特点、灾害程度、灾民数量及年龄结构特征、灾民安置方式以及当地既往传染性疾病谱和流行水平,确定应急监测病种和(或)临床症候群。

    保护救援人员

    WHO认为,参与急救和救援的工作人员,包括医务工作者,应该备有基本保护装置,例如对特殊的鞋和手套等,以防止救援过程中受伤。另外,在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流行地区,例如印尼,救援工作人员还应该备好HIV暴露后预防剂(PEP),以防在工作中接触被HIV污染的血液或体液。

    我国CDC提醒,负责处理尸体的工作人员,可戴用活性炭过滤的防毒口罩。作业人员必须穿工作服,戴橡皮手套,穿高筒防护靴。在没有防护衣时,可用塑料布将前臂和小腿包扎,以防尸液污染皮肤。工作中应特别注意防止手部外伤,以免细菌性毒素污染引起中毒。进行尸体清理的作业人员,连续工作时间不要过长,要轮流作业。饭前必须洗手,最好在临时设置的专用场所进餐。用过的工具、车辆应严格消毒。为防止厌氧性病原体感染(如破伤风、气性坏疽等),对作业人员应进行预防接种,注射免疫血清。
, http://www.100md.com
    推进免疫

    WHO认为,对灾民进行疫苗免疫,可以有效预防某些传染性疾病的发生、传播和流行。例如,接种麻疹疫苗和补充维生素A对于拥挤在帐篷里的灾民是有效的预防方法。在较为拥挤的条件下居住的、年龄在6个月至14周岁的孩子,都应该接种麻疹疫苗,无论其以前是否有接种史。若条件有限,则至少应该保证年龄在6个月至4周岁的孩子接种,尤其是此前没有接种该疫苗的或接种史不明的孩子。这需要综合考虑当地的传染病流行情况、人群免疫接种情况、资金和疫苗可及性等。当情况稳定之后,应该对所有的婴儿、妊娠妇女和其他人都进行麻疹疫苗接种。

    对有些疾病,不推荐通过疫苗预防疾病发生,但是可以通过疫苗预防疫情的进一步扩散。例如,一旦有甲型肝炎病例出现,给周围人群接种甲型肝炎疫苗,可以有效控制疾病传播,防止疫情暴发。对各种原因引起皮肤破损的人员,应及时注射破伤风抗毒素。伤寒疫苗联合其他预防方式也可以有效控制伤寒疫情的暴发。,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