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学论坛报》 > 2008年第20期
编号:11604998
糖尿病大鼠周围神经病变时神经电生理及病理变化的关系
http://www.100md.com 2008年5月29日 《中国医学论坛报》 2008年第20期
     刘志民教授报告称,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2000 年全球已有1.5亿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若将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作为判断标准之一,则周围神经受累者占糖尿病患者的47%~91%。DPN可累及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和自主神经,其中以感觉神经受累最为常见。随着年龄的增长、糖尿病病程的延长,以及蛋白尿的出现,DPN的发病率也逐渐升高。由于DPN起病隐匿、进展缓慢,因而往往被忽视,加之治疗困难,尤其是晚期病变不可逆,致使早期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DPN患者早期病理改变可表现为有髓神经纤维神经膜细胞(Schwann cell)异常以及无髓神经纤维变性伴再生。因此神经电生理检查有助于对DPN的早期诊断,而病理改变则是反映DPN病变最准确的客观指标。

    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王贵平、周晖、赵瑛等进行了一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以探讨DPN时神经电生理改变与病理变化的关系,了解病理、神经电生理检查对DPN诊断的意义,以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等作为DPN早期诊断指标及通心络疗效评价指标的意义。

    王贵平等的研究纳入24只健康雄性SD大鼠,并设正常对照组(8只)。大鼠经链脲佐菌素造模后,被随机分为糖尿病模型组, 通心络大剂量(2 g/kg)、小剂量(0.5 g/kg)治疗组。治疗8周后,检测各级大鼠MCV、SCV和神经传导潜伏期、神经电位波幅的变化,并进行病理学检查。该研究获得预期结果。

    1. 运动神经电生理指标 与糖尿病模型组比较,通心络治疗组大鼠运动神经传导潜伏期、MCV、电位波幅较糖尿病模型组均有显著改善(P<0.05),但与正常组及通心络大、小剂量治疗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感觉神经电生理指标 通心络治疗组感觉神经传导潜伏期、SCV、电位波幅较糖尿病模型组均有显著改善(P<0.001,P<0.05),其中大剂量组均接近正常对照组水平(P>0.05), 小剂量组较正常对照组感觉神经传导潜伏期延长(P<0.05),SCV减慢(P<0.05),同时大剂量组这两项指标的改善显著优于小剂量组(P<0.05)。

    (未完待续),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