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631001
“食人虫”与莱姆病
http://www.100md.com 2008年6月1日 家庭医生医疗保健网
     “原凶”是“蜱”

    1998年5月,70 多岁的沈阳市市民赵大爷,在儿子的搀扶下来到沈阳市胸科医院。他的病很奇怪:左侧锁骨下近期突然出现一个黄豆大小的疱,红肿、刺痛,表皮感染并密布紫黑色的水泡。更不可理解的是,数日之内,那疱竟迅速增大至原先的三倍,痛感亦越发强烈。胸科医院的医生研究决定:立即对疱进行手术切除。

    消毒,局部麻醉,切开皮肤。忽然,主刀医生惊呆了:疱内竟有一只虫子张牙舞爪!该虫子近似白色,比瓢虫略小,体态长圆。它被手术惊动后,头部两侧的八只黑色脚爪死死抓住瘤体不放。主刀医生稍一用力将它剥离,不料,它竟活生生扯下一块人肉来!这个“食人”怪物是如何悄悄钻进人体的?胸科医院的医生们不明白。

    更令医生们意想不到的是,沈阳市遭受这“食人虫”侵袭的患者竟接踵而来,数日之内就多达十余例。而且,奇怪的是,受到侵袭者皆为55岁以上的老人。“食人虫”会不会在人体内排卵?这成为人们最为忧虑的话题。经沈阳农业大学的有关专家查实,“食人虫”是“蜱”,东北山区居民对它并不陌生,但在沈阳城区发现这么多病例实属罕见。
, http://www.100md.com
    1998年6月,四川省成都市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生在为一女性患者动手术时,在其乳房处发现一条小虫。该虫正是被称为“食人虫”的“蜱”。据称,这是该虫首次现身成都。这名59岁的患者来自成都市近郊的什邡县,近两年来左乳房奇痒难忍,一个月前患处开始溃烂。最近这患者在华西医大附属第一医院求医,外科医生怀疑她患乳腺肿瘤,给她做手术治疗。在手术中,当医生切至溃疡底部时,发现一条黄豆大小的椭圆形虫子正从溃疡处爬出来!医生们大为惊讶,立即将标本送往病理科进行研究,发现该虫有触须,有爱往有血液地方爬的嗜好。据华西医大寄生虫研究室的专家介绍,这种叫做“蜱”的吸血昆虫,是患者左乳腺溃疡的“原凶”。此虫多见于北方,一般在动物体表吸血后离开,可传播多种疾病,寄生在人体的情况很少。“食人虫”侵入人体可能与患者曾接触携带有蜱的动物,如鸟、家禽及哺乳动物等有关。

    在我国,蜱类的记载最早见于后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蜱类的种群很多,目前我国已记载的硬蜱已达101种。有的种群靠吸食植物的汁液为生,有的则以温血类动物为寄生宿主,叮咬于皮肤薄嫩不易被搔动处,靠吸食血液为生。蜱虫体呈囊状,小的长约2毫米,大的在吸血后可长达25毫米,肉眼都能够看到。蜱在动物体上吸血需较长时间,由几小时至几天不等。吸足血后的体重和大小可增加几倍到几十倍,甚至100多倍,饱食后蜱会自动从宿主体上脱落。
, 百拇医药
    蜱不仅仅是“食人虫”,嗜吸人血,而且可传播多种病毒、立克次体、细菌等病原体,从而引起多种人类疾病,如森林脑炎、蜱媒出血热、Q热、流行性斑疹伤寒、野兔热、鼠疫、布氏杆菌病等传染病。近年来发现蜱还可引起被世界上很多医学专家称为“第二艾滋病”的莱姆病。

    新病旧病因

    莱姆病是近年才被阐明病因的一种古老的传染病,一经发现,很快在全世界许多国家都证实了它的存在和危害。

    1975年10月,一种以青少年发病为主的“风湿样”关节炎,伴有特殊的慢性游走性红斑的皮肤损伤的疾病,发生于美国的康涅狄格州的莱姆小镇附近。当时,美国医生对这个不足12000人的小镇进行调查,发现儿童患病39人,成人12人。而且,这种病的患者不仅有关节炎和皮肤的慢性游走性红斑,同时还有神经、心脏等多部位损害。由于未发现明确病因,1977年研究人员以发病地点及疾病的主要症状,将上述51例病人所患疾病称为“莱姆关节炎”。
, http://www.100md.com
    1982年,伯格多弗博士在美国东部莱姆病发生地点捕获到一种昆虫——丹敏硬蜱,并从其体内成功地分离到一种疏螺旋体的病原微生物。经过反复研究证实,这种昆虫是传播莱姆病的主要媒介,以野生啮齿动物或哺乳动物、家禽家畜等为其宿主,而疏螺旋体则是莱姆病的病原体。为了纪念首次分离到病原体的科学家,医学界将这种疏螺旋体称为伯格多弗疏螺旋体。

    此后发现,全世界六大洲广泛存在莱姆病。经过14年,莱姆病在美国的流行范围扩大到43个州,蔓延的速度相当快。我国是在1985年夏天,从黑龙江林区发现首例明确诊断的病人。1992年北京市防疫站在海淀、门头沟、密云和怀柔的山林地带调查了1201人,确认莱姆病患者13人,并首次从长角血蜱中分离到莱姆病螺旋体。大面积的流行病学调查证实,黑龙江、新疆、安徽、河南、内蒙古、宁夏、广西、福建等地均存在疫源地,说明莱姆病在我国分布广泛,今后还将会有更多的地区发现本病。

    目前已知,在莱姆病流行区被蜱叮咬后,人群感染的危险性超过36%。有感染能力的雌蜱,叮人后数小时病原螺旋体就能侵入皮肤微血管,随血循环到达神经、心脏、关节等多个组织器官,引起炎症性病变和病理性免疫反应。发病早期,即被叮咬后数日或数周,约60%~80%的人被叮咬处的附近可出现慢性移行性红斑。这是一种特征性皮肤损害,起初为红色小丘疹,逐渐呈环形扩张,有烧灼、瘙痒或疼痛的感觉。此种皮损可发生于体表任何部位,但多见于大腿、手臂或腋窝处,一般经2周左右自行消退。约半数的患者还会发生继发的皮肤损害,与原发性皮损相似,但不在蜱咬处发生,出现和消失的时间也不一致。出疹的同时往往伴有流感样症状,即发热、头痛、食欲减退、呕吐、关节痛、肌肉痛,以及局部淋巴结肿大及肝脾肿大等。这些病初的症状亦非常明显具有特征性,有助于早期诊断。
, 百拇医药
    如果错过了早期治疗的时机,那么在发病后的2~6周,约有1/5的病人会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实质性的损害,常见的有脑脊髓膜炎、脑炎、颅神经炎或运动和感觉神经炎。在病后3周易发生心肌炎、心包炎。在6 个月之内,多数病人会发生关节炎,常累及膝关节,表现为局部发热、肿胀、疼痛,但很少发红,偶有少量积液。如果长期延误诊断,个别病人的皮肤可出现慢性萎缩性皮炎,硬化性皮损,神经系统可出现痴呆、面瘫、耳聋、痉挛性下肢瘫痪,慢性关节炎可使关节致残。

    预防是关键

    在自然界中的莱姆病螺旋体存在于鼠类和大哺乳动物体内,由媒介吸血昆虫蜱来传播,当蜱吸了携带病原螺旋体的动物的血后再吸人血,就会将病原传播给人。蜱类生活的主要场所是林区、山地、灌丛、草原,人们到这些地方进行野外活动,如工作、宿营、狩猎及旅行时,应有所警惕。近年来,人们回归大自然的愿望不断增强,大量城市人远足山区、林区和草原游山踏青,这就可能导致莱姆病由山区人易患而转为逐步向城市扩散的趋势。因此,掌握一些预防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 http://www.100md.com
    首先,莱姆病病原体存在有明显的地区性,一般都集中在林木浓密,有蜱存在的山区或半山区。因此,到莱姆病疫区去野外工作或旅游应提高警惕,防止被蜱叮咬感染上莱姆病。

    其次,莱姆病的发生有很强的季节性。蜱在秋冬季节进入休眠状态,不叮咬人或动物,造成疾病传播主要发生在春夏两季,以5月底至7月初为高峰期。在高峰期,蜱叮咬人的次数多,容易造成人员的感染。从带菌率上看,幼蜱比成蜱带菌率高,叮人后感染的可能性较大。

    第三,蜱叮咬人在一天内主要在上午9~10时,下午5~7时。蜱一般潜伏在草叶的尖端,待人或动物经过时,跳上人或动物身体吸血,并将胃内容物及唾液反吐入人体或动物体内,从而造成病原体传播。

    第四,了解蜱叮咬的习性之后,当进入山林地区旅游或野外活动时,要尽可能穿旅游鞋、紧口袜,并扎紧裤脚,颈、手外露部分可涂抹驱虫剂,尽量不要在山区草地上睡觉或躺卧。休息时,要选择没有草叶的地点,以避免蜱叮咬。游玩结束后,应仔细检查衣服上有无蜱存在,发现蜱可以直接用手或小刀将其挑去。
, http://www.100md.com
    蜱跳上人体后,一般情况下不会立即叮咬,而是短距离移行,并寻找身体的柔软部位,如腹股沟、腋下及乳房下缘及耳后等部位吸血。蜱在人体叮咬吸血时多无痛觉,故有时不易被发现,因为有些硬蜱的涎液内含有麻痹神经的毒素。如发现蜱已经在叮咬时,可先用乙醚或氯仿等滴在蜱体上使其麻醉,这样比较容易将其取下,以免蜱的假头断在皮肤内。也可用搽手油一类黏稠物涂在蜱体上,使其窒息而取下,或用手捏住蜱,轻轻摇动,然后再从皮肤垂直方向拔出。

    如果确认被蜱叮咬后,可用抗生素预防和治疗。抗生素治疗莱姆病有特效,所以患了莱姆病并不可怕。早期治疗可以完全治愈,即使到中、晚期,抗生素也有一定疗效。多种抗生素具有抗螺旋体活性作用,如青霉素、红霉素、四环素、强力霉素、头孢三嗪等都有良好的疗效。按照一般抗生素应用的原则是首剂量要足,但治疗螺旋体感染则恰恰相反,首剂量要小。这是因为用了特效药以后,大量病原螺旋体被杀灭释放出的毒素会在用药后的30分钟至1小时引起病人寒战、高热、头痛、全身酸痛、心率呼吸加快、血压下降,甚至发生休克,即所谓的“赫氏反应”。因此,首剂及24小时内青霉素剂量应偏小,以后再用足量,长疗程(10~20天),以期彻底杀灭病原体。,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