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631246
“蛙脚”:人为的陷阱
http://www.100md.com 2008年6月1日 家庭医生医疗保健网
     校长带领30名“蛙脚孩”齐做手术

    某日,广东省南海市某医院来了30多位非同寻常的小病人。他们来自同一个村——几百公里外的粤北山区连州市大路边镇黄太村。这些孩子当中,年龄最小的只有5岁,最大的18岁。他们是由校长带着集体来做手术的。

    这些孩子都同样的天真烂漫,但却与正常小孩有明显的区别:走起路来摇摇晃晃,有的蹲下时双膝无法合拢,如青蛙状;有的双脚瘦弱,要在亲人的搀扶下才能走路。不少孩子身上还背着装有课本的书包,他们的目光中充满着渴望。这些孩子都得了一种叫臀肌挛缩症(俗称“蛙脚人”)的疾病……

    从20世纪90年代始,该地区不少乡镇的人因肌肉注射青霉素加苯甲醇会形成硬结等现象,也发现一些臀肌挛缩症的病人。从90年代中期开始全面停用苯甲醇,卫生部门明确规定除镇级卫生院和市级医院外,各乡村卫生站和个体医生不得为病人注射青霉素、先锋霉素等抗生素针剂。注射青霉素时,改用利多卡因代替苯甲醇作为青霉素粉剂的稀释镇痛剂。近几年来,该县没有发现因注射青霉素混合利多卡因引发肌肉起硬结的现象,目前出现“蛙脚”症状的也多是五六岁以上的孩子。
, 百拇医药
    据了解,“蛙脚孩”在该地区很常见,村民早已习以为常,直到医生告诉他们才知道孩子得了病。接下来,他们又为孩子的3000元手术费发愁了,3000元,可以换来一个没有阴影的童年和一家人的欢笑,但他们却没有!部分有办法的家庭终于在暑假前借齐了钱,由他们好心的校长带领孩子去做手术。于是就出现了本文开头的一幕。

    能到医院做手术的“蛙脚孩”是幸运的,但不能到医院就诊的孩子呢?该事件已引起许多部门包括卫生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上述内容摘自《羊城晚报》)

    “蛙脚”的主因:多次臀肌注射

    臀肌挛缩症,主要是由于小时候臀部肌肉注射过多或遭受严重外伤,引起臀部肌肉坏死,形成深层组织的疤痕,失去了原有正常组织伸缩弹性而造成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臀部内凹、不能并膝下蹲、不能跷二郎腿、走路呈鸭步、臀肌萎缩等现象。

    报道中的“蛙脚孩”现象,呈成批集中流行的趋势,如黄太小学全校400多名学生中,约15%得了臀肌挛缩症。所以,外伤不可能是主要原因。那么,剩下的原因就只有臀部肌肉注射了。早在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发现有“蛙脚人”,当时曾有专家发表文章对这种病症进行了讨论。到了80年代,这类病人越来越多,一些权威医学杂志刊登了对儿童臀肌挛缩症的探讨文章,明确指出苯甲醇有刺激性,浓度越大,注射的次数越多,越容易造成肌纤维变性,形成疤痕和坏死,随着年龄的增大,身体的长高,疤痕拉紧肌肉,阻碍了生长,造成腿脚外展,影响内收,形成蛙脚状。
, 百拇医药
    据笔者所知,90年代初,在广东南海一个较偏远的农村也曾发现成批的“蛙脚孩”,当时以为是什么罕见的流行病,为此省卫生厅还专门组织了省内各大医院有关专家赴现场调查研究,证实为该病,并确认与多次臀部注射,尤其与苯甲醇有密切关系。黄太小学校长带领30名“蛙脚孩”齐做手术也证明了这一点:多次臀肌注射,特别是注射用苯甲醇稀释的青霉素是引起“蛙脚孩”现象的主要原因。

    误区:打针比服药好

    为什么早已有了“多次肌肉注射会对孩子臀肌造成损害”的结论,仍有这么多孩子被多次施以“打屁股”的治疗方式呢?为什么“蛙脚孩”多发生在农村?

    有人认为这主要是乡医的素质差,知识陈旧,经常运用肌肉注射作为主要治疗手段之故。而且根据有关规定,为了防止发生医疗事故,一些乡村医疗机构是不允许进行静脉滴注的,只能采取肌肉注射手段。

    但这只是其中一个原因。其实,乡医多用肌注,除了以为注射比服药好、吸收快等与乡医素质有关的原因外,很重要的一点是经济上的原因:针剂比口服药贵,尤其是进口的抗生素更贵,加上注射费要比单用口服药收费多得多。在政府支持不足,主要靠承包的情况下,自负盈亏维持的农村卫生所、站是不能不考虑收入的。故要真正解决农村肌肉注射过多的问题,我想,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如何加大对农村医疗机构的经济支持力度,可能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只有医生收入不与诊治费直接挂钩的前提下,患者才能真正做到少花钱治好病。
, 百拇医药
    至于报道中说到,有的小孩一天打三四次针,最多的一天打九针,这也与农村家长普遍缺乏医疗常识有关,家长往往以为打针比服药更快更好,在孩子出现发烧等病症后,往往认为打一针就会好转。打针还未好转的情况下,又把小孩带到医院,要医生继续给小孩打针。

    副作用:静脉输液更严重

    既然肌肉注射不好,那就转为静脉滴注,这样总该安全了吧?有人认为城市医疗条件比较好,小孩得病后医院并非都采取肌肉注射,有一部分采取静脉注射和吃药,所以比农村少见“蛙脚孩”。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而且错得很离谱,但这样的观点居然出现在报道中,令人不可思议。过多注射无论肌注、静脉输液对患者都不利。因不当输液引发的过敏、感染等副作用也时有所闻。目前,在广东省包括珠江三角洲在内的一些富裕的城镇医院,过多过滥应用静脉输液的现象十分普遍。笔者曾见过一间妇幼医院门诊室外,坐着一排排面色并不差却正在进行静脉滴注的患儿。有外国医学专家,也对我国一些举着输液瓶上厕所的现象不理解:既然可以上厕所,为什么还要输液?这当然有经济利益的驱使,但也有医生、家长对医学的片面理解。现在很多孩子是独生子女,父母、祖父母和外祖父母,1对6,孩子有一点感冒发热,全家人就紧张得不得了,恨不得一针下去就完全恢复。殊不知,儿童只有经过不断与各种微生物斗争,才能获得对它们的免疫力。发热就是获得免疫力的必要过程。一发热就用药退热,就用抗生素甚至激素,这样既不利于儿童免疫力的形成,也会诱使大量细菌耐药。
, 百拇医药
    医学常识告诉我们,治好疾病主要靠人自身的抗病力和免疫力。多数情况下,药物只起辅助作用,而且“是药三分毒”,任何药物都可能有副作用。除紧急抢救情况外,能不服药最好不服药,能口服就不注射,能皮下、肌肉注射就不要静脉注射。医生和病人都要遵从这一原则。因为口服药物要经过胃肠道这一道屏障,万一药物有副作用,身体可以通过呕吐或腹泻把它排出去,不致进入体内。肌肉注射药物先集中在局部,起作用稍快于口服,主要用于不能口服药物的病人。而静脉输液能使药物很快经血液循环到达全身,主要用于急重症病人,但一旦发生副作用,则更快更严重。因此,看医生并非都得开处方取药,更不应要求都打针或点滴。看病的主要目的是让医生尽早了解病情,尽快采取合适的措施防治。这些措施很多是非药物性的,如感冒低热时,卧床休息、多喝水可能比服药、打针更有效。笔者曾遇到这样的病人,因为他的情况不需要用药,当笔者颇费了一番精力给他解释不用药的原因时,他居然露出了疑惑的表情,求笔者怎么也得给他开点药。最后,笔者只好开了两瓶维生素给他,他才心满意足地走了。

    透过“蛙脚孩”现象,卫生行政管理机构、医生以及广大家长、群众都可以从中吸取到宝贵的教训。,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