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学论坛报》 > 2008年第21期
编号:11604927
通心络对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作用机制研究(二)
http://www.100md.com 2008年6月5日 《中国医学论坛报》 2008年第21期
通心络对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作用机制研究(二)

     (上接5月29日C9版)

    3. 神经病理学检查 光镜下观察发现,与正常组比较,其他各组大鼠均有不同程度的脱髓鞘、轴突萎缩变性及有髓神经纤维密度减低等周围神经病理改变,其中以糖尿病模型组最为显著。病理图像定量分析结果显示,通心络治疗组较糖尿病模型组有髓神经纤维阳性面积显著增加(P<0.0001),其中大剂量组接近正常组水平(P>0.05),显著优于小剂量组(P<0.0001)。与糖尿病模型组比较,通心络大、小剂量治疗组有髓纤维髓鞘面积均显著增大(P<0.0001, P<0.01),但仍小于正常对照组水平,P<0.05),且小剂量治疗组又显著小于大剂量治疗组(P<0.05);大、小剂量治疗组有髓神经纤维轴突面积较糖尿病模型组显著增大(P<0.01),但无组间差异(P>0.05)。

    该研究的结论为,有髓神经纤维阳性面积、髓鞘面积是反映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病程、疗效敏感的病理学指标。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与髓鞘病理改变的关系密切,能较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更敏感地反映有髓纤维密度以及髓鞘病理学的改变,且能够显示不同剂量通心络的疗效差异,有利于临床用药剂量的探索及对治疗过程中疗效的动态观察,且简便易行,可作为临床诊断DPN的首选电生理检测项目。但其对亚临床病变或经足量通心络治疗的DPN患者髓鞘病变的敏感性尚存在不足。
, 百拇医药
    通心络改善大鼠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作用机制的探讨

    据刘志民教授介绍,除了高血糖引起的代谢紊乱外,微血管及血流动力学变化导致的神经组织供血减少和神经内膜缺氧亦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重要原因。糖尿病患者有着明显的血液流变学变化,血液呈高凝状态,流动性下降,神经滋养血管血流减慢,而致神经组织缺血缺氧,神经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在糖尿病的早期可见到神经内膜血流量显著减少。

    以往的研究显示,采用通心络治疗可明显减轻DPN患者的肢体感觉异常、麻木、疼痛等症状,改善神经传导速度。为探讨通心络改善糖尿病大鼠DPN的作用机制,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张德刚、赵瑛、夏培金等进行了一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研究。

    张德刚等的研究纳入体质量为( 220±20) g 的雄性SD大鼠,随机设立正常对照组(8只),其余经链脲佐菌素造模成功(24只)后,将DPN大鼠模型按体质量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通心络小剂量[0.5 g/(kg·d)]治疗组和通心络大剂量[2.0 g/(kg·d)] 治疗组,每组8只。通心络以双蒸水溶液配制成适当浓度的混悬液:小剂量治疗组浓度为75 mg/ml,大剂量治疗组浓度为300 mg/ml,每日下午18∶00灌胃给药,连续给药8周。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用等量双蒸水灌胃。
, 百拇医药
    实验第8周和第16周时测定大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记录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坐骨神经病理形态学变化,测定坐骨神经蛋白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和丙二醛(MDA)水平,进行血液流变学、SOD、GSH-Px 和MDA检测。计量数据用X±S表示,采用SAS 6.12 统计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任意两组之间的比较采用LSD t 检验。

    该研究结果显示,与糖尿病模型组大鼠比较,通心络组各项检测指标均有明显改善。

    1. 通心络可明显改善坐骨神经神经传导速度

    在造模后第8周和第16周时,通心络治疗组的运动、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均有所提高,对糖尿病大鼠MNCV的减慢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P均<0.01)。

    2. 通心络可明显改善坐骨神经结构的病理变化
, http://www.100md.com
    透射电镜图像显示,与正常组相比,通心络大、小剂量治疗组大鼠神经纤维的髓鞘仍不正常,髓鞘的板层密度不均匀,仍有板层局部疏松现象,但较糖尿病模型组的病理改变明显减轻(P<0.01),神经滋养血管内红细胞淤积明显减轻(P<0.01),同时通心络大剂量治疗组大鼠坐骨神经形态学改善优于小剂量治疗组。

    3. 通心络可提高大鼠抗氧化酶活性

    大鼠在糖尿病造模成功后机体存在氧化应激反应。这表明高血糖时。给予大鼠通心络干预后,其抗氧化酶活性明显提高,血液和神经组织抗氧化酶SOD和GSH–Px活性、MDA含量得到明显改善。这提示通心络具有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应激作用。

    4. 通心络可改善大鼠血液流变学指标

    采用通心络干预后, 糖尿病大鼠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得到改善,血液黏稠度降低,血小板聚集和黏附减少, 神经滋养血管的血液流变性和微循环得到改善, 微血栓形成得到防治。说明通心络对DPN具有一定的疗效。
, http://www.100md.com
    该研究结论为:通心络可明显改善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功能和结构,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减少自由基生成而改善了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和血液流变学病理变化。该研究还显示,通心络可通过清除自由基发挥对DPN的治疗作用,但实验中并未发现通心络对血糖的影响。

    通心络对糖尿病大鼠血浆和组织血管紧张素水平的调整

    刘志民教授在报告中指出,肾脏和心血管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主要靶器官。肾脏、心脏和血管平滑肌内存在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它以自分泌和旁分泌方式,通过调节机体水、电解质平衡,对局部和全身血流动力学产生影响。

    高糖诱导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激活,对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起重要作用。血管紧张素Ⅱ升高预示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激活,它被认为是影响细胞功能调节,包括细胞增殖、凋亡、迁徙、炎症和纤维化在内的多效应激素。在糖尿病高糖的病理条件下,血管紧张素Ⅱ升高可造成内皮功能紊乱、结构重塑、血管炎症, 并与糖尿病肾病、左心室肥大、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 百拇医药
    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对保护糖尿病患者防止心血管和肾脏慢性并发症发生的作用已较为明确。根据中医络病学的理论,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本质为脉络-血管系统病, 通络为其治疗之本。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宋迎香、邹俊杰、石勇铨等研究了通心络干预后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血浆和不同靶组织血管紧张素水平的变化。

    宋迎香等选取体质量为160~200 g的健康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抽取正常对照组10只,其余经链脲佐菌素造模成功后随机分成3组:糖尿病通心络[1.0 g/(kg·d),10只)治疗组、正常对照组和糖尿病未治疗组(各10只)。在实验第8周取血并将大鼠处死,取其肾、心脏及腹主动脉,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浆和各组织匀浆血管紧张素Ⅰ、血管紧张素Ⅱ水平。显著性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结果显示,经通心络治疗后糖尿病大鼠的血浆、肾脏、腹主动脉血管紧张素Ⅰ、Ⅱ水平较糖尿病未治疗组显著下降(P<0.01),而心室肌血管紧张素Ⅰ、Ⅱ水平虽有降低,但差异不显著。

    他们的研究结论为,通心络可不同程度地降低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血浆、肾脏、心脏和腹主动脉组织中血管紧张素Ⅰ、Ⅱ水平, 对保护和延缓糖尿病肾脏及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和进展有一定意义。

    刘志民教授称,近年来,糖尿病肾病(DN)发病率逐年增高,约30%~50% 的糖尿病患者合并DN,其已成为终末期肾病(ESRF)的首位致病原因和糖尿病的主要致死、致残原因之一。同时由于DN伴有糖代谢紊乱、血流动力学障碍、细胞因子分泌紊乱,并常合并比较严重的心血管等并发症,其治疗远较一般肾病复杂,这决定了对DN治疗的特殊性。在过去的20年里,强调降压治疗和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的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DN进展,但是如何防止DN发生或阻断DN的进展依然是个难题。,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