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思考 > 传统文化 > 正文
编号:11601465
从中医学对人体的认识看其研究方法的特点
http://www.100md.com 2008年6月7日 杨玉辉
一、中医学对人体的基本认识,1、人体在本质上是形气神的统一体,2、人体在功能结构上是由五脏构成的整体,3、人体的形气神和脏腑是通过经络联系在一起的,二、中医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特点,1、研究对象的三元性,2、现象类比性,3、功能主导性,4、整体统一性
    参见附件(37kb)。

     摘要:中医学对人体的基本认识有三点:人体在本质上是形气神的统一体;人体在功能结构上是由五脏构成的整体;人体的形气神和脏腑是通过经络联系在一起的。中医学研究方法的特点主要有研究对象的三元性、现象类比性、功能主导性和整体统一性四个。

    关键词:中医学;人体观;研究方法;特点

    作为一种独特的医学体系,中医学不仅对人体有其独特的认识和理解,而且其研究方法也有别于西方医学。本文将首先形气神理论、脏腑理论和经络理论阐述中医学对人体认识的三个基本方面,然后再以此为基础说明中医学研究方法的特点。

    一、中医学对人体的基本认识

    中医学对人体的基本认识包含在中医学的三种基本理论之中,这三种基本理论就是形气神理论、脏腑理论和经络理论,其中形气神理论从纵向揭示了人体的本质构成,脏腑理论从横向阐述了人体的功能系统构成,经络理论则说明了人体纵横各部分相互联系的途径和机制。中医学也正是通过这三种理论形成了对人体的完整而系统的把握,并形成了其独特的人体观。以下就根据这三种理论说明中医学对人体认识的三个基本内容。

    1、人体在本质上是形气神的统一体

    在对人体本质的认识上,中医学提出了人体是形气神的统一的观点。关于这种人体本质观在道家的代表作《淮南子》和医家的最早经典《黄帝内经》中都有明确的阐述。《淮南子》说:"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则三者伤矣。是故圣人使人各处其位守其职,而不得相干也。故夫形者,非其所安也而处之则废;气不当其所充而用之则泄;神非其所宜而行之昧。此三者,不可不慎守也。"①《黄帝内经》则更明确地指出:"黄帝曰:何者为神?岐伯曰: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百岁,五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②可见在道家和医家看来,人体在本质上是形气神的统一体,对人体来说,形气神三者都是不可或缺的,只有三者的有机统一才能形成活生生的人体存在。而且道家和医家还进一步揭示了人体形气神三者之间的基础与主导关系。根据中医学的认识,在人体中,形是气的基础,气是神的基础;同时,神对气有主导作用,气对形有主导作用。现实的人体正是通过三者的这种基础与主导关系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三者出现了异常,导致形气神之间和谐统一关系的破坏,形气神不能维系其统一关系而分离,人体也就随之解体而死亡。

    根据作者的研究,古老的中医学对人体形、气、神的认识与现代科学与哲学揭示的物质、信息、意识大体上是一致的,而今天人们已经越来越清楚,人体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物质存在,而是物质、信息与意识的统一。可以说,在对人体本质的认识上,现代人也越来越倾向于中国古代道家和医家的观点。③

    2、人体在功能结构上是由五脏构成的整体

    在对人体功能结构的认识上,道家和医家认为,人体是由脏腑组成的,脏腑是人体功能的承担者,人体在功能结构上就是由五脏六腑系统尤其是五脏系统构成的有机整体。具体来说,人体的各种功能活动就是由肝、心、脾、肺、肾五脏来承担的,它们各司其职,共同完成人体的各种功能活动,以保证人体的健康生活。以今天的观点来看,虽然五脏也有它的结构基础,但在实质上五脏并不是一种以独立的形体结构为单元的存在,而是以功能活动为单元的存在,心、肝、脾、肺、肾实质上是人体五个大的功能系统。正因为如此,所以五脏的心、肝、脾、肺、肾才不能等同于解剖学上的结构独立的心脏、肝脏、脾脏、肺脏和肾脏。事实上,道家和医家的心应该看成是具有完成精神意识功能和血液供应功能等的功能系统;肝、脾、肺、肾则是完成人体其他功能活动的功能系统。正因为五脏都是具有不同功能的系统或体系,而这种系统或体系已经远远超越了某个单一的形体结构单位,而是多个形体结构单位相互协作的结果。根据作者的新近研究,身体中包括五脏在内的这种功能系统实际上就是具有特定功能意义的程序系统。

    3、人体的形气神和脏腑是通过经络联系在一起的

    既然人体在纵向本质结构上是由形气神三个层次构成,在横向功能结构上又是由五脏系统组成的,那么它们之间又是怎样联系起来而使人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的呢?根据中医学的认识,人体各部分相互联系的途径就是经络。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者,径也;络者,系也,绕也,网络也。可见,在人体中,经络其大者为经,小者为络,"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④根据中医学的认识,人体的经络主要由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以及许多较小的络脉和无数微细的孙脉组成。其中正经十二条,即手三阴经和三阳经、足三阴经和三阳经,它们分别络属一个脏或一个腑,且它们之间有规律地一条一条首尾相连,形成一个大的循环。奇经八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它们不直属脏腑,其循行也与十二正经的规律有异,是"别道奇行",故称"奇经"。

    在中医学看来,经络在人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人身气血尤其是气(经气)运行的通道。由于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通过其运行气血的作用,联络脏腑,协调形神,营养全身,沟通内外,贯串上下,将人体各部分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由于经络在人体的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的联络沟通作用,所以如果经络出现了问题,导致气血运行阻滞,人体形气神和脏腑的沟通协调出现障碍,人体就会产生疾病。此时,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疏通经络,恢复各部分正常的沟通联系。故《内经》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⑤

    二、中医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特点

    从中医学的人体观可以看出,其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基本的特点:

    1、研究对象的三元性

    科学研究对象是与其对世界基本认识的世界观决定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中医学的世界观来源于中国古代哲学,而中国古代先哲们主张的世界观是一种多元世界观,他们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由形、气、神这三种基本元素构成的,其中非生命物体是由单纯的形体构成的,生命体是由形和气构成的,而人体则是由形、气、神构成的,整个世界则是各种非生命物体、生命体和人体组成的整体。中医学的接受了中国古代的这种世界观,并在本质上将人体看成是由形、气、神三种基本成分构成的有机整体,因此,它在研究方法上强调必须从形气神三个方面及其相互关系来考察人体的研究。具体来说,中医学对人体的研究包含了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人体的形体结构及其物质过程;二是人体的气的组成及其功能作用;三是人体的神的特性及其功能作用。事实上,对中医学来说,人体研究不仅要对人体形气神三个方面的具体内容分别进行考察,而且还要考察人体形气神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途径和具体机制。仅仅研究人体形气神的某一方面或孤立地研究人体的某些方面都不够的,这种研究也很难说是真正有价值的研究。

    在这一点上,中医学与西医学是根本不同的。传统西医学坚持的世界观是一种物质一元世界观,这种世界观认为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由物质(包括能量)构成的,事物的产生和运动变化无非物质元素的聚散、运动。除了物质,世界上不可能有任何其他东西。既然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一元世界,所以根据这样的世界观,对世界上包括人在内的各种事物的研究也就只需要从物质方面进行就可以了,只要把握了其物质构成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其本质和规律也就自然把握了。我们不能否认西医学在对人体物质认识上取得了远比中医学大得多的成就,然而它在对整个人体的认识上是否也一样成功就大成疑问了。西医学在人体认识上遇到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如何在方法上将人体与非生命体和生命体区别开来的问题。因为按照这样世界观,是根本无法说明人体与生命和非生命的区别和联系的。事实上,根据作者的研究,中医学将人体看成是形气神的统一的观点是一种更合理也更科学的观点,因为这种观点不仅揭示了人体的本质特性,而且还阐明了人体与生命和非生命的区别和联系。自然,从形气神三个方面及其相互关系来研究和把握人体的方法,也是一种比单纯从物质方面来研究人体的方法更科学。

    2、现象类比性

    所谓现象类比,即通过对研究对象外在表现的考察,并将其与其他所熟知的现象规律的比较来寻求对象运动变化规律的方法。现象类比方法是中医学在其研究中所采用的一种基本方法,其理论建构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借助这种方法来完成的。比如中医学最重要的脏腑理论就是借助现象类比方法建立起来的。脏腑在古代并不叫脏腑而叫"藏象",《黄帝内经素问》中有"六节藏象论"一章就是专门讨论人体脏腑的。何谓"藏象"?唐代医学家王冰认为:"象谓见于外,可阅者也。"⑥明代医学家张景岳说得更明确:"象,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⑦可见,脏腑并不是对人体内部脏器的直接描述,而是对内部脏器表现在外的征象的反映和概括。当然,这些征象也不可能是内部器官的直接显现,而只能是内部器官的生理活动及其病理变化的外在反映。事实上脏腑理论也正是通过对人体内部脏器的生理活动及其病理变化的外部征象的类比分析和概括而形成的。当然,这样得到的东西也只能是对脏腑的功能活动及其变化的认识,不可能是对内脏器官的形态结构的直接描述;所以我们说脏腑理论是有关脏腑功能系统的理论,而非实体内脏器官的理论。

    现象类比方法作为理论建构的基本方法在道教外丹理论中有更突出的表现。外丹术的理论基础就是所谓的"假求外物以自坚固"的原理。《抱朴子内篇》说:"夫金丹之为物,烧之愈久,变化愈妙。黄金入火,百炼不消,埋之,毕天不朽。服此二物,炼人身体,故能令人不老不死。此盖假求于外物以自坚固,有如脂之养火而不可灭,铜青涂脚,入水不腐,此是借铜之劲以扞其肉也。金丹入身中,沾洽荣卫,非但铜青之外傅矣。"⑧《张真人金石灵砂论·黄金篇》云:"黄金者,日之精也。为君服之,通神轻身,能利五藏,逐邪气,杀鬼魅。久服者,皮肤金色。......古人曰,食金如金,食玉如玉。金之性坚,煮之不烂,埋之不朽,烧之不焦,所以能生人。药金服之,肌肤不坏,毛发不焦,而阴阳不易,鬼神不侵,故寿无穷也。"⑨

    在这一点上,中医学与西方科学所采用的结构还原方法也是有差别的。根据西方科学的理念,事物最根本的性质决定于构成它的各种物质元素的组成与结构,所以研究事物的根本方法就是去探寻构成事物的各种物质元素及其组成方式,而且越是微观元素构成越能反映事物的根本性质。所以科学研究的任务就是揭示研究对象的物质元素构成,并以揭示研究对象的最微小或最基本的元素构成为最终的目标。很显然,这种将事物的微观物质构成看成是事物的根本性质的观点缺乏足够的说服力的,当然其结构还原方法是否就一定是研究事物的根本方法也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

    3、功能主导性

    在中医学对人体的各种研究中,有一点是很明确的,就是始终是围绕人体的各种功能活动来进行的,而不是围绕形态结构进行的。这种以功能研究为中心,围绕功能活动来考察对象的各个方面的研究方法就是功能主导方法。在中医学中,不管是对形气神的研究,还是对脏腑的研究,基本上都是运用功能主导方法进行的,所以我们在中医学中所见到的有关形气神和脏腑的理论都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功能概括理论,而不是结构描述理论。

    形成这种研究上的功能主导性,既有古代中国在研究方法上的局限性的原因,但更重要的还是认识问题在出发点和目的上的实际需要的原因。在研究方法上的功能主导性是中医学研究方法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中医学区别于也是优越于西方传统科学在研究方法上的结构主导性的一个突出表现。西方科学的结构主导方法强调的是从有形结构去考察对象,认为只有把握了结构才能根据结构理解其功能,其对对象功能的考察完全是基于结构的推演。很显然,这种方法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具有独立结构的对象,而且是静态的对象;超越独立结构也就是涉及多种独立结构的功能活动的研究,对它来说是困难的。所以这种方法对活的生命体的研究来说,很难说是科学的。

    事实上,也正是由于功能主导方法的运用,使中医学更科学地揭示了人体的各种系统构成。事实上,中医学从脏腑的角度更科学地揭示了人体横向功能系统的实质。虽然中医学只是从总体上揭示了作为人体功能系统的脏腑的实质和基本功能,然而它却在理论上展示了作为一种程序系统的人体功能系统不同于解剖学实物结构系统的根本特性,这对我们从本质上把握人体功能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今天,科学的发展已经越来越显示,机体的功能活动是以一种超越结构单位的系统质的方式产生存在的,那种以物质结构单位为基础来认识和理解机体的功能活动的方法具有无法克服的局限性;而要克服这种局限性,就必须确立以功能程序系统为中心的研究方法。这也显示道家和医家的脏腑理论是一种认识和把握机体各种功能活动的实质和规律的十分有价值的理论。

    4、整体统一性

    中医学研究方法中的整体统一性是强调重视对象各方面的整体统一性,强调从整体上来认识和把握人体的各个方面。具体来说,中医学在对人体的研究中,一是强调人体自身是形气神的统一整体和五脏六腑的统一整体;二是人体与外部环境是一个统一整体。就人体自身来说,中医学认为人体不仅是由形气神三种构成组成的,而且形气神三个方面是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人体是形气神的有机统一,所以认识人体也必须从形气神及其相互联系中加以认识和把握。同时,人体又是由五脏六腑构成的统一体,认识人体不仅要分别把握各个脏腑,而且还必须从各个脏腑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来加以考察。事实上,中医学从纵横两个方面真正实现了对人体完整而系统的把握。中医学不仅从纵向的本质结构上揭示了人体存在的根本特性,而且从横向功能系统--脏腑的角度阐明了人体功能活动的特性,从而实现了对整个人体的完整系统认识和把握。就人体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来说,中医学揭示了人体与他所处的外部环境的不可分割性,认为人与环境也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人体与外部环境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天与人是相互感应的,人体的产生存在离不开外部环境,外部环境时刻影响着人体,人体要获得健康长寿,就必须和顺自然,与环境达到协调一致。所以要真正认识人体的生理病理,还必须把握人体与环境的关系,从人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去把握人体的各种规律。

    中医学这种在研究方法上的重视整体统一与西方科学重视局部分析是有明显区别的。西方科学重视的是结构分析,在人体研究中则强调以解剖学为基础,以局部的结构解剖分析为基本的研究方法,所以它在方法上必然会出现忽视整体的倾向。而中医学重视的是功能分析,在人体研究中的着眼点是作为功能表现的形气神和脏腑经络,因而其在方法上也就自然会倾向于整体的相互影响。在今天来看,重视功能整体应该是更科学、更有实际意义的人体研究方法。

    主要参考文献:

    1、杨玉辉:《人体科学研究》,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1990年版。

    2、杨玉辉:《道教人学研究》,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年。

    3、杨玉辉:《当代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我们的对策》,《中国科学基金》,2002年第1期。

    4、姜生、汤伟侠主编:《中国道教科学技术史(第一卷)》,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5、杨玉辉:《现代自然辩证法原理》,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6、袁冰:《中医理论模型的科学化》,《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7、汪少颖、杨玉辉:《中医是比西医更完美的科学》,《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12月31日。

    作者简介:杨玉辉,中国人体科学学会理事,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生物学哲学委员会委员,西南师范大学宗教学研究所所长、政法学院教授,医学士、宗教学博士、心理学博士后。长期从事医学、哲学、自然辩证法、宗教学、人体科学、心理学、脑科学等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系列独创性研究成果提出了一系列的原创性理论,从大的方面就有:说明信息过程的本质的程序理论,说明脑工作原理的神经程序理论,说明脑的意识过程的概念理论,人是物质、信息、意识的统一的人的本质理论,自然界和科学发展的由低级到高级的物质→信息→意识以及由简单到复杂的非生命→生命→人体的规律理论,宗教是人超越自身有限性而走向无限性的形式的宗教本质理论等。出版《现代自然辩证法原理》、《人体科学研究》、《揭开大脑和意识的奥秘--脑的工作原理与意识的脑机制》、《中国道教科学技术史(第一卷)》(参编)、《道教人学》等专著;并在海内外学术期刊发表相关论文20余篇。目前参与国家大型重点课题《中国道教科学技术史》的研究工作,并为其中道教养生学篇的主要撰稿人之一,在道教养生学的理论研究上颇有建树。

    通讯地址:重庆北碚西南师范大学宗教研究所,邮政编码400715;电话:023-68252627;13983819391;email:yyh1225@163.com;yyh1225@hotmail.com

    ① 《淮南子·原道训》

    ② 《黄帝内经灵枢·天年篇》

    ③ 关于人体本质的现代讨论,可以参阅拙著《现代自然辩证法原理》一书的有关内容。

    ④ 《灵枢·脉度篇》,《道藏》第21册,第411页。

    ⑤ 《灵枢·经脉篇》,《道藏》第21册,第401页。

    ⑥ 《道藏》第21册第49页。

    ⑦ 《类经》(上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年版,第33页。

    ⑧ 王明著:《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71-72页。

    ⑨ 《道藏》第19册第5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DOC附件(37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