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中华名医 > 中医专家 > 王永炎
编号:11604456
熟读经典勤临证 发皇古义创新说 ——王永炎谈治学(15)
http://www.100md.com 2008年6月13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942期
     王永炎教授指出,目前人们常谈论医生的误诊误治,很少有患者从自身角度考虑自己的失误。实际上,临床上误于医者的情况固然偶有发生,但患者本身的自误尤其多见,足见举证倒置对医学发展之利弊确实值得商榷。

    徐大椿《医学源流论》:“天下之病,误于医家者固多,误于病家者尤多”之论,实在是至理名言。医者、患者,皆当慎医药,谙熟“以心医心”,庶几可以规避“双误”而全功。

    不为求速效而轻用医药

    “药者厚也”,凡药三分毒。药物是医生治病的主要武器,然则不可轻用。《周易·无妄卦》:“勿药有喜。”《论语·乡党第十》:“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都表达了对药物的敬畏心情。《庄子·杂篇》:“得之也生,失之也死;得之也死,失之也生,药也”,是对药物双向作用的最好描述:既能治病,又能杀生,真可谓双刃剑。

    经常见到有些患者患病后心急如焚,为求速效而轻用医药。或不遵医嘱,擅自加量;或日易多医,众药顿服;或输液注射,内服外治,偏方秘方,多法并行,这是一种轻用医药的表现。有些医生为求速效,心无定见,为取信于患者,开具贵重药、自费药、进口药,丸散膏丹俱全,更有甚者,西药打头阵,中药作陪衬,无目标地中西药并用,这也是轻用医药。
, http://www.100md.com
    明·黄承昊《折肱漫录》:“药者,人生之大利大害也。不遇良医,不如不药,不药而误也悔,药而误也亦悔,然不药之悔小,误药之悔大。”中肯之言,医患均须牢记!

    要身心俱调而以治心为上

    王永炎教授指出:“中医学素以形象思维和整体观念见长,强调天人相应、调身与调心并重。”因为病有难易、新久之分。轻浅之证,众医皆效,沉痼之疾,卢扁乃良。卢医、扁鹊治病,是身心兼治的典范,这也是最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常言道:“小病在身,大病在心”,“心病”是一切疾病的根源。这也是中医重视调心的主要原因。

    《吕氏春秋》指出:“生则谨养,谨养之道,养心为贵”。王永炎教授主张:“治病之法,当身心俱调而以治心为上。”这是对清·石芾南《医原》:“以心医心之法,乃是最妙上乘”观点的发挥。因为单纯治病而不知调心,躯体症状固然可以缓解,但心里痼疾却难以消除;只会调心而不懂医药,患者会认为你是夸夸其谈的口头把式,只会说不会练,同样收不到应有的疗效。清·程文囿《医述》“今之医者,惟知疗人之疾,而不知疗人之心”,是对二者关系的精彩解读。
, 百拇医药
    汉·应劭《风俗通义·世间多有见怪》中记载的“杯弓蛇影”的故事,金元医家张子和心理治疗的医案,都是二者有机结合的典范。高明的医生治病,决不单纯依靠医疗手段,而是配合心理治疗,通过心理开导,情绪疏通,使患者心情舒畅,信心增强,用药治疗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黄帝内经》中的“移精变气”、“祝由”诸法,实际上也是在治人之心。如果面对患者一言不发,化验单、检查单开出一叠,药品开出一大堆,不加以解释说明,即使药证相符,收效也慢。

    医患要密切配合以安身静心

    医生必须告诉患者静身心以谨养的道理。身不安其心难静,心不静身亦难安。临床上经常看到许多患者,或者是带病工作而致身心疲惫,或者是如坐针毡而心乱如麻,这都不利于疾病的康复。

    为医者应该为患者开出二张处方:一张用以治病,一张用以调心。医生要两者并重对待,患者要积极配合,严格遵守。《淮南子·缪称训》所谓“心治则百节皆安,心扰则百节皆乱”,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元·罗天益《卫生宝鉴》“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百病息”的观点,是对《淮南子》的进一步明确与发挥。

    中医经典中蕴含着许多原创思维,以维护健康、防治疾病为主要内容的中医经典,体现了生理、病理与心理,感性与理性,科学与人文的高度融合,这是我们读经典时应该汲取的。遵循经典是根,临床为本,仁术是魂,塑造医者而造福民众。, http://www.100md.com(于智敏 王燕平 中国中医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