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家庭健康 > 保健中心 > 地震与健康
编号:11620355
地震伤员救治要警惕静脉血栓
http://www.100md.com 2008年6月23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947期
     在医院尤其是外科,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病例,病人手术做得很成功,但是术后几天一下床,竟突然死亡,这是为什么呢?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普通外科主任李基业主任医师告诉我们,主要原因之一是患者在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因血栓脱落导致肺栓塞而殒命。深静脉血栓是外科病人术后常见的血管并发症之一,严重者可引起肺动脉栓塞而危及患者生命。深静脉血栓一旦并发肺栓塞,死亡率高达9%~50%,绝大多数是在几分钟到几小时内死亡。地震伤员已经由早期的救命转入后期的治疗阶段,目前住院的地震伤员中,多数在早期都有创伤或需要接受手术治疗,预防地震伤员在术后或后期治疗中并发深静脉血栓,是保证伤员顺利康复、减少预后残疾的重要环节之一。

    李基业介绍,在外科临床上,深静脉血栓多见于以下几类人群:

    1.长时间制动、卧床的人容易发生静脉血栓。如手术过程中的长时间仰卧,肢体制动或偏瘫卧床,或长途乘车、长久一个姿势处于坐位、下蹲位等,均可引起静脉血流滞缓,血液黏稠度升高而发生血栓。
, http://www.100md.com
    2.血管壁损伤后容易发生静脉血栓。如静脉输注刺激性药物,静脉局部挤压挫伤、撕裂伤或骨折碎片创伤以及各种感染性损伤等。损伤的血管壁有利于凝血因子形成,促使血栓形成。

    3.血液高凝状态容易发生静脉血栓。手术、创伤、烧伤等均可致病人处于血液高凝状态。除此之外,与外伤和手术无关的遗传或获得性高凝状态也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如恶性肿瘤、妊娠、服用雌激素、DIC、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骨髓增殖性疾病、糖尿病及肾病综合征等,都可导致血液高凝状况,引起血栓形成。

    地震伤员在早期多数都曾被倒塌的房屋及瓦砾挤压,有的在废墟中掩埋长达几十个甚至一百多个小时,血管受到严重损伤。早期为了抢救伤员生命,手术准备和操作很难十分周密和精细。目前在院伤员中多数都是骨折伤员,有的已经被迫截肢,需要较长时间制动卧床,这些因素都极容易导致静脉血栓的形成。

    深静脉血栓一般采取以下治疗方法:
, 百拇医药
    1.一般治疗: 患急性深静脉血栓病人,需卧床休息1~2周,在此期间,避免用力排便以防血栓脱落导致肺栓塞。患肢抬高需高于心脏水平20~30cm,开始起床活动时,需穿弹力袜或用弹力绷带,适度地压迫浅静脉,以增加静脉血回流量,以及维持最低限度的静脉压,阻止下肢水肿发展。

    2.药物治疗: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可用抗凝、祛聚及溶栓综合治疗。抗凝是治疗静脉血栓的一种重要方法,它并不能溶解已经形成的血栓,但可通过延长凝血时间,预防血栓继续发展,有利于促进早期血栓的自体消溶。抗凝治疗时间一般延续到患者恢复正常活动,然后维持抗凝治疗3~6个月。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或并发肺栓塞,在发病早期可应用纤维蛋白溶解剂包括链激酶及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

    3.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适用于急性期髂-股静脉血栓患者, 手术时间越早效果越好。手术方法有两种, 一种是静脉切开取栓术, 一般在72小时内,尤以48小时内效果最好。如果病期已经超过了上述时间,血栓已经与血管内膜广泛粘连,其取栓效果不佳。第二种方法是腔内超声血栓消融术和血栓消融器溶栓术。上述手术后都应配合抗凝治疗,以防血栓继续形成。
, 百拇医药
    4.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治疗: 虽经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仍有相当一部分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留有后遗症, 也称作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其表现为: 患肢沉重不适、胀痛,下肢水肿,浅静脉扩张,皮肤变薄,汗毛稀疏,小腿内下部出现色素沉着、瘙痒、湿疹,甚至形成经久不愈的溃疡。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治疗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包括穿弹力袜,使用抗凝、扩血管及促血管再生药,如阿司匹林、潘生丁等。还可使用活血化瘀的中药治疗。如深静脉局限性狭窄或闭塞,可行静脉旁路术或转流术, 还可行大网膜移植等手术以改善下肢静脉回流。

    李基业强调,如果已经确诊为深静脉血栓,急性期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注意保暖,床上活动时避免动作过大,禁止按摩患肢,防止血栓脱落,造成肺动脉栓塞。吸烟患者应戒烟,以免因尼古丁刺激引起静脉收缩。在饮食上应选择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及低脂肪食物,忌食油腻、肥甘、辛辣之品。保持大便通畅,以减少因用力排便、腹压增高而影响下肢静脉回流。下床活动时,穿弹力袜大小应合适,避免过紧而导致局部缺血或肢端水肿加重。恢复期患者应逐渐增加行走距离和下肢肌肉活动,以促进下肢深静脉再通和侧枝循环的建立。

    ·人物连接·

    李基业,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普通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疝和腹壁外科学组副组长,北京市血管外科学会常委,《中华外科杂志》编委。, 百拇医药(张献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