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医学评论 > 医疗服务
编号:11620150
“候诊时间”考验的是医疗人文
http://www.100md.com 2008年6月30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951期
     6月22日《文摘报》报道,赵女士在某三甲医院挂到消化内科的专家预约号,挂号条印有“候诊时间:1:20”字样。第二天,赵女士按提示的候诊时间赶到医院,但护士告诉她:“你是最后一号,得4点来钟才能叫到你。”“希望医院给病人划定一个候诊时间。”赵女士说。航天医学研究所附属医院一位医生说,假如把上午划分成四个时间段让病人分别在8、9、10、11时来医院候诊,理论上说是可以做到的,“不过医院都没有这么做过。”

    曾带亲戚看专家医生,挂号后等了将近三个小时,才算看成病。如果将全国人民的看病等待的时间集中起来,那是相当大的一种资源浪费。因为在这些宝贵的时间内,我们本可以做更有意义的事情,而不必干等。在“时间就是金钱”的经济社会,我们因“等待专家”受到的损失,实在没有必要。

    很显然,在专家看病过程中,医院、医生考虑的只是单方面效应——方便,省事。他们只看到了这种传统性做法的自我优越性,而看不到患者为此付出的“成本损耗”。传统意义上,患者是弱势群体,而医院、医生就是相对意义上的强势群体。如果强势群体缺乏调整、改革的积极性和自觉动力,弱势群体的权益落实往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所以,绝大多数患者对于这种浪费则是忍气吞声,缺乏较劲的动力和愿望。

    今天,终于有人提出了“候诊时间”的说法,其强调的不仅仅是自我权益的回归,更是对医院、医生工作思路的质疑和挑战。那就是医院、医生应该转变单方面的自我需要,而更注重放大患者的需要,注重人文情怀、人文精神的传播张扬。

    联系到具体医疗行为,医院各项决策、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围绕敬畏患者的权益等层面,注重让患者得到自信乐观的健康情绪,拥有发自内心的精神幸福,成为各种合法权益都得到有效保护的“法治公民”。医疗行为所有的作为都应围绕开发“人”的价值,人的发展和各种价值保障。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经济至上”、“垄断至上”,置患者权益于不顾。特别是在有些细节方面,看起来非常细微,却恰恰是医疗单位人文精神的本质反映。

    如果留心的话,将自身利润和患者合理权益、科学制度紧密结合在一起并不难。就像候诊时间,就是应诊的患者迟到了,可以让下一个患者顶上去,专家的宝贵时间一点也不耽误。为患者着想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优质医院,才能得到更多群众的认同和信任!, http://www.100md.com(雷泓霈 河南省开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