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doc资料 > 更多4 > 正文
编号:11611972
第三节 社会知觉与归因N.doc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127kb)。

    第三节 社会知觉与归因

    第一单元 社会知觉

    一、基本概念

    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是人将感觉获得的信息进行选择、组合、加工和解释,形成完整印象的过程。作用于个体的信息有两类,一类是自然信息,一类是社会信息。由各种自然信息所形成的知觉是物知觉,由各种社会信息所形成的知觉是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包括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对他人和群体的知觉是人际知觉,对自己的知觉是自我知觉。此外,对行为原因的知觉也属于社会知觉的范围。

    社会知觉里的"知觉"与普通心理学的"知觉"含义有所不同。后者一般指个体对直接作用于他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是认识的初级阶段,不包括判断、推理等高级认识过程。而前者则包括复杂的认知过程 ,既有对人外部特征和人格特征的知觉,又有对人际关系的知觉以及对行为原因的推理、判断与解释。因此现在一般主张,社会知觉实际上是社会认知。

    社会知觉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心理活动,人的社会化过程,人的社会动机、态度、社会行为的发生都是以社会知觉为基础的。

    二、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

    (一)认知者的经验

    个体过去的经验不同,对相同的对象的认知也会有不同的结果。现代社会心理学用"图式 "概念来解释这一现象。

    所谓图式,是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人往往是经验主义的,过去的经验会对其未来认识事物的过程产生影响。进行社会知觉时,图式对新觉察到的信息起引导和解释作用,如果大脑里没有解释新信息的图式,则需要形成新的的图式(见下图) 。

    社会认知过程中图式的作用

    (引自孙晔等:《社会心理学》,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98页。)

    图式的主要作用:

    1.影响个体对他人的知觉

    个体知觉他人,看见的往往是他想看见的东西,即个体倾向于用图式解释知觉对象。

    2.影响对注意对象的选择

    个体知觉他人,往往与图式有关的信息处于注意中心。对注意对象的选择,认知者未必能意识到。

    3.影响记忆

    个体在社会知觉中记住的,往往是对他有意义的或者是以前知道的东西。

    4.影响自我知觉

    个体会根据已有的自我图式, 加工有关自己的信息。自我图式是个体在已往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对自己的概括性的认识。

    (二)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

    由于动机和兴趣不同,个体选择认知对象会有所不同。个体往往忽略他不感兴趣的事情,集中于他感兴趣的事情。同样地, 能满足认知者需要,符合其动机的事物往往成为注意的中心与认知的对象。

    (三)认知者的情绪

    处于积极情绪状态下的认知者倾向于给他人赋予积极品质,用积极的"眼光"知觉他人; 反之则用消极"眼光"去知觉他人。比如一个在单位得到领导大会表扬的人,会忽然觉得周围的人都那么亲切。

    第二单元 印象形成与管理

    一、印象与印象形成的概念

    印象是个体(认知主体)头脑中有关认知客体的形象。个体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总是按照以往经验,将情境中的人或事进行归类,明确它对自己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这一过程称为印象形成。

    初次印象,也叫第一印象,是素不相识的两个人第一次见面时形成的印象。

    二、印象形成的效应

    (一)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出现的顺序对印象形成有重要影响。最初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后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最新获得的信息影响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近因效应。首因效应是第一印象作用的机制。第一印象一经建立,对其后的信息的组织、理解有较强的定向作用。个体对后续信息的解释往往是根据第一印象来完成的。

    一般来说,熟悉的人,特别是亲密的人之间容易出现近因效应,而不熟悉或者少见的人容易出现首因效应。

    (二)光环效应

    在形成第一印象时,认知者的好恶评价是重要维度。人们初次相见,彼此最先做出的判断是相互喜欢与否。个体对他人最初的好恶评价极大地影响对他人的总体印象。

    个体对认知对象的某些品质一旦形成倾向性印象,就带着这种倾向去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最初的倾向性印象好似一个光环,使其他品质也因此反射出类似色彩。例如,个体对他人的外表有良好印象,往往会对他的人格品质也倾向于给与肯定评价。这类现象叫光环效应,也称晕轮效应。

    光环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现象,是在人们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的。由于它的作用,一个人的优点或缺点变成光圈被夸大,其他优点或缺点也就退隐到光圈背后视而不见了。甚至只要认为某个人不错,就赋予其一切好的品质,便认为他所使用过的东西、跟他要好的朋友、他的家人都很不错。

    (三)刻板印象

    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叫刻板印象。人们会基于性别、种族、外貌等特征对人进行归类,认为一类人具有比较相似的人格特质、态度和行为方式等等。

    人们对某些人或事务的看法和观念,就像刻在木板上的图形那样难以更改、抹灭,比如很多人认为北方男人粗犷、豪爽,而南方男人细致、拘谨,其实真的走南闯北以后,会发现事实上不一定这样。但很多人的这种刻板观念并不因为新的经验而很快改变。

    刻板印象具有社会适应的意义,使人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化。但在有限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刻板印象往往具有消极的性质,会使人对某些群体的成员产生偏见,甚至歧视。

    三、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

    在印象形成中,个体所获得的信息总是认知对象的各个具体特征,但个体最终形成的印象并不停留在各种具体特征上面,而是在把各种具体信息综合后,按照保持逻辑一致性和情感一致性的原则,形成一个总体印象。

    (一)加法模式

    加法模式,指人们形成总体印象时参考的是各种品质的评价分值的总和。个体被肯定评价的特征愈多,强度愈大,给人的印象则愈好;相反,个体被消极评价的特征越多,强度越大,留给人的印象就越差,也就越难于为他人所接纳。

    (二)平均模式

    有些人在总体印象的形成上并不是简单地把他人的多种特征的评价分值累加,而是将各个特征的分值加以平均,然后根据平均值的高低来形成对他人的好或不好的总体印象。

    (三)加权平均模式

    许多人形成对他人的总体印象时,不仅考虑积极特征与消极特征的数量与强度,而且从逻辑上判断各种特征的重要性。对他人的总体印象不是根据简单的平均结果,而是根据重要性确定出各种特征的权重,然后将权重与每种特征的强度相乘,最后加以平均。

    (四)中心品质模式

    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人们往往忽略一些次要的、对个体意义不大的特征,仅仅根据几个重要的、对个体意义大的特征来形成总体印象。真诚、热情是积极的中心品质,虚伪、冷酷是消极的中心品质。一般来说,中心品质模式更接近于大多数人日常生活中的印象形成的实际情况。

    四、印象管理

    (一)印象管理的概念

    印象管理,亦称印象整饰,指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即个体进行自我形象的控制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DOC附件(127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