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doc资料 > 更多4 > 正文
编号:11611893
素问?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doc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527kb)。

    素问·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 篇题解释:

    评,评议、评论。本篇详细论述了阴阳交、风厥、劳风、肾风的病机、症状和预后,因这些病证都属于热病变证,故以"评热病论"名篇。诚如高世栻《黄帝素问直解》所说:"'评热',论热病之变证。风厥、劳风、肾风、风水,皆热病之变,举而评之,故曰'评热病论'"。

    ◆ 主题思想:

    本篇承《热论》、《刺热》例举了阴阳交、风厥、劳风、肾风四种发热的疾病,阐明发热仅是一个症状,它可以发生在不同的热性疾病中,从而指出了热病的概念及其范围。此外,又阐发了邪正斗争的病理学说的基本精神,提出了"精胜邪却则病愈,邪胜精衰则病危"以及"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等病理学发病学的理论观点。从而丰富了热病的辨证论治内容,并为运用理论于临床作出了典范。

    ◆ 本篇内容:

    指出了阴阳交、风厥、劳风、肾风是热病中的四种病证,并详细讨论了它的原因、病理、治法、预后等。

    阐述了正气虚是疾病发生的决定因素,邪正相争是疾病的一个发展过程,疾病的治愈与死亡,取决于邪正斗争的胜负,正气战胜邪气则生,邪气战胜了正气则死这一病理学说的基本精神。

    教学内容

    阴阳交的概念及预后。

    风厥的概念及其治法。

    劳风的概念、治法及预后。

    风水的概念、症状及病机。

    目的要求

    从阴精制胜邪热的机理,掌握阴阳交的概念、预后、临床意义及对后世温病学

    说的影响;

    理解风厥的概念、治法及其临床意义;

    了解劳风、风水的概念、治则,预后及其临床意义;

    理解"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含义及其临床意义。

    原文解析

    ◆ 阴阳交的病因病机及病证分析

    ◆ 风厥的病因病机及病证治疗

    ◆ 劳风的病因病机及病证

    ◆ 肾风的病因病机及病证

    素问·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阴阳交的病因病机及病证分析

    原 文

    黄帝问曰: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岐伯对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帝曰:愿闻其说。岐伯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不能食者,精无俾也;病而留者,其寿可立而倾也。且夫《热论》曰:汗出而脉尚躁盛者死。今脉不与汗相应,此不胜其病也,其死明矣。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今见三死,不见一生,虽愈必死也。

    词解:

    脉躁疾:脉象躁动急速。 阴阳交:阳,指阳热邪气。阴,指阴精正气。交,交争。阴阳交指阳热邪气入于阴分,邪正交结而不解,阴精正气不能制伏阳热邪气的一种危重证候。

    谷生于精:于,衬词。谷生于精,即谷生精。张介宾注:"谷气内盛则生精,精气外达则为汗。" 俾:通裨,补助、补充、补益的意思。

    热论:《灵枢·热病》有"热病已得汗而脉尚躁盛,此阴脉之极也,死;其得汗而脉静者,生"等语,与本段原文略同,故张介宾、张志聪等皆谓"热论"即指此而言。一说指上古《热论》。 三死:指汗出复热而不能食、脉躁盛、狂言三症。

    语 译

    黄帝问道:温热病患者在汗出之后,一般应该热退身凉,脉象平静,但有些患温热病的人,出汗之后热度稍减,很快身体又开始发热,脉象躁动疾速,病情并不因为汗出而减退,甚至出现神志不清,胡言乱语,不能进食等症状,这叫什么病?岐伯回答说:这种病叫"阴阳交"。阴阳交是一种死症。

    黄帝说:我想听你说说它的道理。岐伯说:人体汗液的来源是饮食物,饮食物进入胃中,经常消化转变成精气,汗液就是由这些精气转化来的。精气有抵抗病邪侵袭的作用。在阴阳交这种病的过程中,人体的精气和外来的病邪在骨肉之间互相抗争,假如是汗出病情解除,即就说明病人的精气战胜了病邪,这时病人应该有食欲吃东西,不再发热。如果病人再次发热,那就是病邪仍然存在人体内,卷土重来。如上所说,病人出汗是人体精气抗御病邪的结果,现在汗出后很快又发热则表示病邪战胜了人体的精气。又加上不能进食,人体的精气就失去了补充来源,精气越来越衰弱,病邪停留于人体久不退去,那样,病人的寿命就危在旦夕了。在《灵枢·热病篇》中已经说过:出汗后脉象仍然大躁动不安的病人,难免死亡。现在所说的阴阳交这种病,脉象并不因为出汗后有所好转,这是精气不能战胜病邪,死亡的征象已经很明显了。而胡言乱语是神志失常的缘故,在温热病中见到神志失常也是死亡的征象。现在见到三种死亡的征象,而看不到一点点生机,所以,虽然在出汗后见到热度稍有下降,似乎是好转的迹象,但最后仍然免不了要死亡。

    释 义

    本段对阴阳交的病证、病机及预后进行了全面的讨论和论述。

    阴阳交作为热病的一种变证,其基本病机是阴精不足,热邪亢盛,阳热之邪与阴精交结不解,阴阳交的主要症状是发热,汗出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发热,是由阴精不足,邪热亢盛所引起的;不能食,说明生精之源匮乏;狂言,由肾精枯竭,热扰心神引起;脉躁急,是阴精不足,阳热邪气充斥脉道的表现。从邪正双方力量的对比来分析,发热、不能食、狂言、脉躁疾不为汗衰是人体阴精正气枯竭,不能制伏阳热邪气引起的,所以病情严重,预后凶险

    按 语

    阴阳交的病机是邪盛精衰,它不同于伤于寒的发热,也与里热炽盛的实热证有本质的差别,临床应予鉴别。 试比较以下两则医案。

    医案一 病热,汗出复热而不少为身凉,此非痎疟,狂言失志,《经》所谓阴阳交,即是病也。交者,液交于外,阳陷于内耳,此属棘手证。人参、生地、天冬。(《宋元明清名医类案·叶天士医案》)

    医案二 屡下及汗,汗出辄复热,脉不躁,非阴阳交,乃伏热中溃,如炉火拨开,烟焰上腾,不久自散,无足虑也。大生地、银柴胡、黄芩、炙甘草、薄荷、连翘、黑山栀、元参、大麦冬。(蒋宝素《问斋医案》)

    两则医案都有汗出复热的症状,医案一属于阴精不能制伏邪热的阴阳交病,故治以滋阴生津。医案二是伏热中溃,烟焰上腾的实热证,故治以清热滋阴。病机不机,治法迥异。

    本段所论阳热邪气唯借阴精正气以制胜的观点,对临床实践及后世温病学说的形成与发展均有重要指导意义。凡温病汗出,若见脉静身凉,为邪随汗出的佳兆;若汗出热不退,脉象躁盛,是正不胜邪的凶象;如更见烦躁不安,汗出如豆,气喘,神昏,谵语等症状,则是温邪劫烁津液,精气耗竭的危候。后世温病学说"治温病宜刻刻顾其津液"及"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的理论,以及从临床总结、制定出来的"热病以救阴为先,救阴以泄热为要"的基本治疗大法和一系列相应的治疗措施,无不受本段原文观点的启发和影响。

    对原文"今见三死,不见一生,虽愈必死"的预后判断,只能理解为病情危重,预后不好,不能视为绝对的死证。

    素问·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风厥的病因病机及病证治疗

    原 文

    帝曰:有病身热,汗出烦满,烦满不为汗解,此为何病?岐伯曰:汗出而身热者,风也;汗出而烦满不解者,厥也:病名曰风厥。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巨阳主气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DOC附件(527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