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doc资料 > 最新02 > 正文
编号:11611144
生理之尿石症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15kb)。

    生理学学习指南——尿的生成和排出

    一、基本要求

    掌握:1.肾小球滤过:滤过膜及通透性;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2.肾小管与集合管重吸收功能:重吸收方式(主动、被动)及Na+、Cl-、H2O、HCO-、K+、葡萄糖重吸收。溶质浓度、肾小球滤过率对肾小管与集合管重吸收功能影响。

    3.肾泌尿功能的调节:抗利尿激素、醛固酮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

    熟悉:1.肾血液供应特点、肾血流调节。

    2.分泌与排泄机能:H+、NH3、K+的分泌。

    3.髓质渗透梯度形成的机制和浓缩尿与稀释尿的形成。

    了解:1.肾的功能、结构特点

    2.膀胱与尿道的神经支配、排尿反射。

    二、基本概念

    肾单位( nephron)、肾小球滤过率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GFR)、滤过分数(fildtration fraction)、有效滤过压(effective filtration pressure)、水利尿(water diuresis)、渗透性利尿(osmotic diuresis)、重吸收( reabsoption)、管-球反馈(tubuloglomerular feedback)、滤过平衡(filtration equilibrium)、清除率(clearance)、球-管平衡( glomerulotubular balance)、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 system)。

    三、重点与难点提示

    肾是体内最重要的排泄器官,通过尿的生成和排出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①排除大部分代谢终产物及异物。每天尿量小于400ml,将有部分代谢终产物在 体内积聚。每天尿量在100~400ml,称少尿,少于100ml,称无尿。②调节细胞外液量和渗透压;③保留体液中的Na+、K+、HCO-3、CI- 等重要电解质,排出H+,维持酸碱平衡。 此外,肾还具有内分泌功能,产生肾素、促红细胞生成素、羟化的维生素D3等生物活性物质。

    1、肾脏的功能解剖和肾血流量

    1.1肾的功能解剖

    1.1.1肾单位:由肾小体与肾小管组成:

    ① 肾小体分布于肾皮质,包括肾小球(毛细血管球)和肾小囊;

    ② 肾小管可分近球小管(包括近曲小管、髓袢降支粗段)、髓袢细段(分为降支细段和升支细段)、远球小管(包括髓袢升支粗段和远曲小管)三部分。远曲小管汇入集合管。集合管接受多个肾单位运来的液体。

    1.1.2 皮质肾单位和近髓肾单位:皮质肾单位位于外、中皮质层,约占总数的 85%~90%,肾小球较小,髓袢和 球后直小血管短, 入球与出球小动脉 口径之比约2:1. 皮质肾单位位于内皮质层,约占总数的 10%~15%,肾小球较大,髓袢和 球后直小血管长, 入球与出球小动脉 口径之比约1:1,与尿液浓缩、稀释有关。

    1.1.3近球小体 由颗粒细胞、系膜细胞和致密斑组成。颗粒细胞分泌肾素,致密斑感受小管液中Na+含量的变化,调节肾素的释放。

    1.2肾血流量的调节

    1.2.1自身调节:指不依赖于外来神经和体液因素的条件下 动脉血压在80~180mmHg范围内变化时,肾血流量维持不变,维持肾小球滤过率相对恒定。自身调节只涉及肾皮质的血流量。

    1.2.2神经和体液调节: 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血管升压素、血管紧张素均可使肾血管收缩,肾血流减少。在紧急情况下,可使肾血流量与全身血流分配的需要相适应。休克时肾血流的减少,有助于保证心脑的供血。

    2、尿生成的过程

    尿液生成过程:①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生成原尿; ②通过肾小管和集合管对小管液的重吸收和分泌和排泄,最后形成终尿。

    2.1原尿的生成——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原尿量),称肾小球滤过率。 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浆流量的比值,称为滤过分数。

    2.1.1滤过膜及其通透性 滤过膜由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基膜和肾小囊脏层上皮细胞三曾层构成。除大分子蛋白质外,其余血浆成分都可通过滤过膜形成原尿。原尿是血浆的超滤液。

    基膜的空隙较小,是滤过膜的主要滤过屏障。滤过膜各层有带负电荷的糖蛋白,可排斥带负电荷的血浆蛋白,限制其滤过。通透性的高低决定于被滤过物质的分子大小及其所带的电荷,但以分子大小为主。在分子大小相同的情况下,带正电荷者易通过,带负电荷难通过。

    2.1.2 有效滤过压 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动力。囊内液蛋白浓度极低,其胶体渗透压可略而不计。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血液在肾小球毛 细血管中流动时,随着血浆的滤出,血浆胶体渗透压逐渐上升,有效滤过压逐渐降低到零,而达到滤过平衡。正常时并非肾小球毛细血管全段都有滤液形成。

    2.1.3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2.1.3.1滤过膜面积和通透性: 急性肾小球肾炎时,肾小球毛细血管腔变窄或完全阻塞,使有效滤过面积减小,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导致少尿。若滤过膜上糖蛋白减少使滤过膜负电荷减少,通透性增大,带负电荷的血浆蛋白滤过,而出现蛋白尿。

    2.1.3.2有效滤过压: 凡影响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囊内压和血浆胶体渗透压的因素都可影响有效滤过压。

    ① 动脉血压降至肾血流自身调节的下限(80mmHg)以下时,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降低,肾小球滤过率减少;反之亦然。如高血压病晚期, 入球小动脉硬化,口径缩小,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明显降低,有效滤过压降低而少尿。

    ② 输尿管受压或阻塞时,囊内压升高,有效滤过压降低。

    ③ 静脉滴注大量生理盐水时,由于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而有效滤过压增大。

    2.1.3.3肾血浆流量: 主要 影响肾小球毛细血管中血浆胶体渗透压上升的速率。肾血浆流量多,肾小球滤过率大。 交感神经兴奋可使肾血流量、肾血浆流量显著减少,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尿量减少。

    2.2终尿的生成——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分泌、排泄功能-

    2.2.1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功能

    2.2.1.1 近球小管:小管液中约67%的Na+ 、Cl-与水在近球小管被重吸收。其中Na+主要为主动重吸收,Cl-为被动吸收。水随小管液中。NaCl等溶质吸收后所形成的管内外渗透压差而被动重吸 收,其吸收量不受神经、激素调节,与体内是否缺水无关。HCO- 3是以CO 2形式重吸收。HCO- 3先与肾小管分泌的H+结合,生成H2CO 3,离解为CO2和水。 CO2扩散入细胞,在碳酸酐酶作用下,再与水生成H2CO 3,又离解为H+ 和HCO- 3 .HCO- 3 与Na+一起转运入血。葡萄糖和氨基酸的重吸收:机制为与Na+ 的同向继发性主动转运。葡萄糖的重吸收部位限于近球小管。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能力有限,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血糖浓度,称肾糖阈,为 160~180mg%.

    2.2.1.2远曲小管和集合管:滤液中约12%的Na+ 与Cl-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TXT附件(15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