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doc资料 > 更多4 > 正文
编号:11611984
第七章 泻下剂.doc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76kb)。

    第七章 泻下剂

    【教学目的】

    1.掌握本类方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

    2.掌握方剂:大承气汤、大黄牡丹汤、温脾汤

    3.熟悉方剂:麻子仁丸、十枣汤(服用方法)、黄龙汤

    4.了解方剂:大黄附子汤、济川煎、增液承气汤

    【教学内容】

    【定义】

    凡以泻下药物为主组成,具有通导大便、排除肠胃积滞、荡涤实热,或攻逐水饮、寒积等作用,以治疗里实证的方剂,统称为泻下剂。属于"下法"的范畴。

    【功用与适应范围】

    泻下剂具有通导大便,排除肠胃积滞,荡涤实热,攻逐水饮,寒积等作用,所以可以用于治疗胃肠积滞,实热内积,大便不通或寒积、蓄水证等。

    【分类】

    由于人体素质有虚实的差异,症候表现有热积、寒积、燥积、水积的分别,因此立法用方亦随之不同,在根据泻下剂的不同作用,本类方剂可分为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五类。

    【注意事项】

    1.表证未解,里(实)证未成者,不宜使用泻下剂。如表证未解而里实已成,宜先解表,后治里,或表里双解。

    2.有兼证者,应配合其他药物治疗。如兼有淤血者,应配合活血祛瘀之品;兼有虫积者,应配合驱虫药同用。

    3.泻下剂除润下剂较为和缓外,其余均属于峻烈,故孕妇、产后、月经期以及年老体弱,病后津伤及亡血者,均应慎用或禁用,尤其是对孕妇。体弱者,必要时可考虑攻补兼施,或先攻后补。下剂易伤胃气,得效即止,慎勿过剂。

    4.调饮食,忌进油腻及不易消化食物。

    5.苦寒泻下剂大多易于耗伤"胃气",又伤"正气",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腹胀、恶心、呕吐、倦怠乏力、食欲不振等。为了防止不良反应的产生,在使用本类方剂治疗疾病时,一般维持在3~4次/日为宜。病情控制后应该减少攻下药,并酌情加入健脾和胃的药物,攻补兼施,防止攻伐过度。

    2.1 寒下

    寒下剂是以寒下药为主组成的方剂,具有泻热通便的作用。一般适用于里热积滞实证。症见大便秘积,腹部或满或胀或痛,甚或潮热、苔黄、脉实等。本法是以攻下积滞、荡涤实热为目的,在寒下药如大黄、芒硝等基础上,加上其他类型的药物组成,如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

    【来源】《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命名】以功效命名。

    【组成与方解】

    大黄--泻热通便,荡涤胃肠。 (君)

    芒硝--润燥软坚,助大黄泻热通便 (臣)

    厚朴、枳实--行气散结,消痞除满 (佐使)

    本方是寒下剂的代表方,主治阳明府实证。症见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硬,甚或潮热谵语,手足蕺然汗出,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

    由于实热与积滞互结,浊气填塞,腑气不通,故大便秘积,频转矢气,脘腹痞满疼痛;里热内盛,必然消耗津液,使糟粕结聚,燥粪积于肠间,故腹满硬痛而拒按;邪热上扰神明,故见谵语;脾胃主四肢,胃属于阳明,阳明里热炽盛,蒸迫津液外泄,则手足汗出;热盛伤津,燥实内结,故见舌苔黄燥,甚至焦黑起刺,脉沉实。

    本方也可治疗热结旁流:下利清水,色纯青,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滑实。

    "热结旁流"是因为燥粪结于肠中,以致于粪水从旁而下,纯利稀水者。热结肠道,津伤燥化,燥热与糟粕相结,腑气不通,故大便秘结,腹部疼痛,按之坚硬有块。热结旁流者,虽然下利清水臭秽,而腹痛不减,是肠中实热积结较甚,肠胃为排除热结所产生的一种假象,其旁流是现象,本质是实热。燥热内盛,灼伤津液,阴精不能上承而见口舌干燥,脉滑实。此治因势利导,"通因通用",泻热以保津液。

    至于教材中提到本方也可治疗热厥、痉病或发狂之属于里热实证者。因为实热积滞闭阻于里,阳气受遏,可见热厥之证;里热实证,热盛伤津,筋脉失养,出现痉病之抽搐,拘急项强,胸满,牙关紧闭,角弓反张。热甚则热扰神明而出现神昏,谵语,甚至发狂等。此亦应急下实热燥结,保存阴津。

    本方主证,可归纳为"痞"(心下闭塞坚硬)是自觉胸脘有闭塞压重的感觉。"满"(胸胁脘腹胀满)脘腹胀满,按之有抵抗感。"燥"(肠中燥屎,干结不下)肠中粪便,既燥且坚,按之坚硬。"实"(腹中硬满,痛而拒按,大便不通或下利清水而腹中硬满不减)四证和苔黄,脉实。"痞"、"满"是肠中宿食停滞,腑气蓄积结滞,是一种无形的气滞;而"燥""实"是津液被耗,形成实热积滞,是一种有形的热结。然而,二者之间可以相互影响的,气滞可以导致热结,热结可以加重气滞的形成,气滞更能促进热结的不通。

    总之,此证病变部位在阳明(胃、肠),病因为实热与积滞壅结肠胃,其临床上可以表现各异的症状,但其病机相同,均是实热积滞内结肠胃所致。

    六腑以通为用,热邪弥漫阳明,尚可清解,若有形热结壅于胃肠,则应急下邪热积滞,以存阴于内,(素问曰: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实者,散而泻之。)方中大黄苦寒泻热通便,荡涤胃肠之积滞,且能活血行瘀,从而有利于推陈出新,使胃肠功能恢复。本方大黄生用且后下,其力量更锐,(急煎取其生而疏荡,久煎取其熟而停留。)为君药;然而大黄长于泻热推荡,软坚效果欠佳,若只用大黄荡涤,仍不能速下,故配用咸寒的芒硝,咸能软能下,咸寒增液,方中芒硝"增水行舟",而后大黄才能奏泻热荡积,推陈出新之功,为臣药。二药相须为用,峻下热积之力更强;积滞内停,阻止气机不行而成气滞,使积滞更难下泄,故用厚朴、枳实行气散结,消痞除满,并助芒硝、大黄推荡积滞以加速热积的排泄,共为佐使。

    总之,本方是有寒性泻下药与行气药配伍而成。

    【功用】峻下热结

    【主治】

    1.阳明腑实证 前面介绍,本证由于实热积滞胃肠,热盛而津液大伤,故治宜急下实热燥结,以存阴救阳。从根本上图治,而不可用滋阴之品。此发称"釜底抽薪,急下存阴"。#釜--古代的一种炊具,相当于现代的锅。

    釜底抽薪--抽去锅底的柴,比喻从根本上解决。

    2.热结旁流--通因通用法

    3.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发狂等。

    【临床运用】主要抓住"痞""满""燥""坚"四证及苔黄,脉实为依据。可根据症状的轻重来调整药物的比例。

    【注意事项】

    1.本方泻下峻剂,如气虚阴亏,或表证未解,或胃肠无积滞,均不宜使用。

    2.中病即止。

    3.孕妇禁用。

    4.本方煎法:先煎枳、厚,后下大黄,再下芒硝。

    大黄牡丹汤*

    【来源】《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命名】本方以主药大黄、牡丹皮而命名。

    【组成与方解】

    大黄----清热祛湿,活血化瘀 君

    桃仁----破血润肠,合大黄破瘀泻热

    芒硝----泻热导滞,软坚散结 臣

    牡丹----凉血化瘀

    瓜子----清肠利湿,排脓散结 佐使

    本方用于肠痈初起。肠痈一病的形成,不外乎血瘀、气阻、寒凝、热壅四个方面。若因暴饮暴食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DOC附件(76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