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doc资料 > 更多4 > 正文
编号:11611898
素问?痹论篇第四十三.doc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1682kb)。

    素问·痹论篇第四十三

    ◆ 题解:

    痹,闭也,指经络阻滞,营卫凝涩,脏腑气血运行不畅,由此而导致的病证,就称为痹证。本篇较系统全面地对痹证的病因、病机、分类、治则、预后等进行了专门讨论,故名"痹论"。

    ◆ 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对痹证的成因、分类、传变、治则等的全面阐述,论证了痹证的病因在于外有风寒湿三气杂至,内有饮食、情志内伤,病机在于营卫气血阻闭不通,是专题讨论痹证的篇章。

    教学内容

    痹证的病因、病机。

    痹证的分类依据和证候特点。

    脏腑痹证的主要症状、形成机理与分证要点。

    痹证的预后。

    痹证的针刺原则。

    目的要求

    掌握痹证的概念、形成原因、发病机理及临床意义。

    掌握各类痹证的主要症状及辨证要点。

    理解各类痹证的分类依据。

    理解影响痹证预后的因素及其临床意义。

    了解痹证的针刺原则。

    熟记

    "风寒湿三气杂至......,湿气胜者为著痹也"。

    "荣者,水谷之精气......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

    原文解析

    ◆ 痹证的病因、发病及分类

    ◆ 痹证的症状、病因、预后及针刺大法

    ◆ 营卫之气与痹证的关系

    ◆ 痹证不同的临床表现及产生机理

    素问·痹论篇第四十三·痹证的病因、发病及分类

    原 文

    黄帝问曰:痹之安生?岐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

    帝曰:其有五者何也?岐伯曰: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

    帝曰:内舍五藏六府,何气使然?岐伯曰:五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

    词解:

    风寒湿三气杂至:杂:聚集之意;至,侵入人体。此句点明痹证的外因,强调风寒湿三气必聚焦结合侵袭人体,才形成具有特定意义的痹证,它是一种复合的邪,与单一的邪气不同,下文所谓"风气胜","寒气胜","湿气性",是在三气杂合的前提下提出的。 行痹:以肢节痠痛,游走无定处为特点的痹证,也称为风痹。

    痛痹:以疼痛剧烈为特点的痹证,也称寒痹。 著痹:以痛处重滞固定,或顽麻不仁为特点的痹证,也称湿痹。

    舍:吴崑注:"舍,邪入而居之也。"这里作稽破译,即病邪入内稽留潜藏之意。 骨痹:《医宗金鉴》:"骨痹,则骨重痠疼不能举也。"

    筋痹:《医宗金鉴》:"筋痹,则筋挛节痛屈而不伸也。" 脉痹:《医宗金鉴》:"脉痹,则脉中血不流行而色变也。"

    肌痹:《医宗金鉴》:"肌痹,则肌顽木不知痛痒也。" 皮痹:《医宗金鉴》:"皮痹,则皮虽麻尚微觉痛痒也。"

    语 译

    黄帝问道:痹证是怎样发生的呢?岐伯回答说:风寒湿三种邪气聚集在一起侵入人体,就会形成痹证。三种邪气中,如果风气偏盛,则形成痠痛游走无定处的行痹,如果寒邪偏盛,则形成疼痛剧烈的痛痹,如果湿邪偏盛,则形成痛处重滞固定、顽麻不仁的著痹。

    黄帝说:痹证又分为五体痹,是根据什么划分的呢?岐伯回答:在冬天感受风寒湿三气的形成骨痹;在春天感受风寒湿三气的形成筋痹;在夏天感受风寒湿三气的形成脉痹;在长夏感受风寒湿三气的形成肌痹;在秋天感受风寒湿三气的形成皮痹。

    黄帝问道:痹邪向内潜入稽留在五脏六腑,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岐伯回答:五脏皆有其所合的五体,五体痹久而不愈,就会向内传变,稽留在其所合之脏。故骨痹久而不愈,复感痹邪,邪气则内舍于肾而为肾痹;筋痹久而不愈,复感痹邪,邪气则内舍于肝而为肝痹;脉痹久而不愈,复感痹邪,邪气则内舍于心而为心痹;肌痹久而不愈,复感痹邪,邪气则内舍于脾而为脾痹;皮痹久而不愈,复感于邪,邪气则内舍于肺而为肺痹。所谓五脏痹,是五体痹在其各自所主的时令重复感受风寒湿三气所引起的。

    释 义

    风寒湿气夹杂侵袭人体,壅闭经络,闭阻气血而成为痹证。按偏胜的邪气性质分类,有行痹、痛痹、著痹之不同。风性善行数变,故风气偏胜者,痹痛行无定处,称为行痹;寒性凝滞收引,寒气胜者其痛剧烈,故称为痛痹;湿气重浊粘滞,湿邪偏胜,症见肢体沉重,痠痛不移,故称为著痹。

    风寒湿邪属六淫范畴,故痹证发病与季节气候密切相关,在不同的季节感受了痹邪,就会在不同部位发生痹证。骨痹、筋痹、脉痹、肌痹、皮痹,骨痹:《医宗金鉴》:"骨痹,骨重痠痛不能举。"

    筋痹:《医宗金鉴》:"筋痹,则筋挛节痛屈而不伸也。"

    脉痹:《医宗金鉴》:"脉痹,则脉中血不流行而色变也。"

    肌痹:《医宗金鉴》:"肌痹,则肌顽木不知痛痒也。"

    皮痹:《医宗金鉴》:"皮痹,则皮虽麻尚微觉痛痒也。"

    就是根据风寒湿三气侵入人体的季节不同,以及五脏合五时、五体命名的,又称五体痹。五体痹属于痹证的另一分类法,有关症状描述《内经》无记载,可参考《医宗金鉴》。

    五体痹可以内传,而成五脏痹。其内传的条件一是五体痹久而不愈,内耗相应的脏气,为痹邪内传的基础,二是复感于邪,这是内传的条件。其内传的方式是按照五脏与五体相合的关系传变,即骨痹内传而为肾痹,筋痹内传而为肝痹,脉痹内传而为心痹,肌痹内传而为脾痹,皮痹内传而为肺痹。

    【痹症病因分类及主症表】

    痹症病因分类及主症表

    病 因证 候主 症风 邪行 痹痛游走不定寒 邪痛 痹痛 甚湿 邪著 痹重著酸楚

    【痹证季节感邪分类及主症表】

    痹证季节感邪分类及主症表

    季 节病 症主 症春筋 痹肢体屈不伸夏脉 痹血不流长 夏肌 痹肌肤不仁秋皮 痹皮 寒冬骨 痹沉 重素问·痹论篇第四十三·痹证的病因、发病及分类

    按 语

    考《内经》论痹,其义不外两端:一从病机言之。太凡一切在邪气所致的闭阻、壅滞、不通的病机所致之病,皆曰为痹,故《中藏经》释之为"闭",上述五脏痹者,以及《素问·至真要大论》之食已而痛,吐出乃止的"食痹";《素问·厥论》之嗌肿、闭塞不通的"喉痹"等皆如是。《金匮要略》之胸痹也宗此义。一从皮肉筋脉骨节疼痛麻木、挛痛、重着、痠楚、屈伸不利证候特点言之,诸如五体痹、行痹、痛痹、著痹者是。

    《内经》对痹的论述颇详,除本篇及《灵枢·周痹》予以专论外,另有四十余篇涉及到痹的内容,以痹命名的病证有五十余种,若从辨证方面对这些痹证进行分别,有以下几类:以病因命名有风痹、寒痹、热痹;以证候特征命名有行痹、痛痹、著痹、周痹、众痹、挛痹、久痹、大痹、暴痹、远痹、厥痹、痿痹;以发病肢体组织命名有皮痹、肉痹、筋痹、脉痹、骨痹、血痹、足痹;以十二筋分布区域并结合受病时间命名的诸如孟春痹、仲春痹、季春痹等十二种类型的筋痹;以脏腑命名的有心痹、肺痹、肝痹、脾痹、肾痹和肠痹、胞痹等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DOC附件(1682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