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doc资料 > 更多1 > 正文
编号:11612612
内经理论体系学术特征形成.doc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123kb)。

    内经理论体系学术特征形成

    §教学内容§

    1.介绍与内经理论体系学术特征形成有关的社会文化背景,重点阐述文化背景的民族特点。

    2.介绍从整体角度把握生命规律的学术内容,重点讨论这一学术特征的思路、方法和科学价值、临床意义。

    3.介绍从变化角度把握生命规律的学术内容,重点讨论这一学术特征的思路、方法和科学价值、临床意义。

    4.介绍从功能角度把握生命规律的学术内容,重点讨论这一学术特征的思路、方法和科学价值、临床意义。

    §目的要求§

    1.了解内经理论体系形成的民族文化背景。

    2.掌握从整体角度把握生命规律的学术内容与意义。

    3.掌握从变化角度把握生命规律的学术内容与意义。

    4.掌握从功能角度把握生命规律的学术内容与意义。

    §课堂教学§

    学术特征是一种专门理论所具有的独特而系统的认识和见解,《内经》理论体系的内容博大精深,为了尽快掌握其真要,先需了解其理论体系的特征及其产生的背景。

    一、《内经》理论体系学术特征形成的背景

    《内经》理论体系的学术特征,是特定历史阶段文化思想的产物。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引起了社会的急剧变革,等级贵族制度开始崩溃,宗教政治伦理观念开始动摇,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自然观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举例]

    举例:如公元前509年(周敬王十一年),宋国和薛国产生了营建周城的争论,宋国引征鬼神,薛国引征人事为自己的观点辩护,士伯说:"薛征于人,宋征于鬼,宋罪大矣。"(《左传·定公元年》)表现出对鬼神否定和批判的态度。又如春秋时代,君变为臣、臣变为君、贵族变为平民的社会现象屡见发生,历史上也曾出现高山变为深谷、深谷变为丘陵的自然现象,史墨说:"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故《诗》曰:高岸为谷,深谷为陵。三后之姓,于今为庶"(《左传·昭公三十二年》),认为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都可以发生变化。

    在巨大的社会变革面前,旧时的思想传统崩溃了,无神论思想逐步确立,辩证法思想极为活跃。阴阳说、五行说,以及老子道论等自然哲学思想应运而生,人们开始以崭新的眼光审视社会和自然界。

    在特定历史阶段文化思想的熏陶下,《内经》理论体系具有了自己的学术特征。

    二、《内经》理论体系的学术特征

    《内经》作为一部医学著作,它的主要任务在于探索和研究与人体生命有关的基本规律。从学术特征分析,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从整体角度把握生命规律

    从变化角度把握生命规律

    从功能角度把握生命规律

    §课堂教学·从整体角度把握生命规律§

    从整体角度把握生命规律

    中国古代哲学认为世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整体包含部分,各部分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想了解部分,必须认识整体,要了解作为整体中一部分的人体,也必须从认识整体开始,这就是《内经》理论体系的学术特征之一。

    从整体角度把握生命规律的学术内容

    从整体角度把握生命规律的学术内容

    《内经》认为世界是一个整体,整体中包含的许多部分主要有天、地、人三大类别,每一类别中又包含着许多具体的事物。三大类别中的各种具体事物具有密切的联系,《内经》主要是通过"天人相应"的思想来建立这种联系。

    天、地、人:天有方位、季节、气候、行星,地有牲畜、谷物、音调、颜色、滋味,人有形有神,还与社会人世有着密切的关系。"天人相应":所谓天人相应,就是人与自然事物的统一、人与自然规律的统一和人与自然结构的统一。 一、人与自然事物的统一

    二、人与自然规律的统一

    《内经》应用取象比类和运数比类的方法,按照事物的功能、行为的相同或相似,将天、地、人三大类别的各种事物分别归属于木、火、土、金、水的五行框架中,借以阐述人体的脏腑组织之间的生理和病理的复杂联系,以及人体与自然的相互关系,这种复杂的联系和关系充分的反映在《内经》的"四时五脏阴阳"的整体观中。

    ["四时五脏阴阳"的整体观包括两个系统结构

    (1)五脏系统的联系结构人体的各种脏腑组织,包括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通过五行的归类构成了以五脏为主体的五个功能活动系统。

    这五个系统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通过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进行着调节和控制,从而维持着一定的相对稳定状态,构成了一个生命活动的整体。

    (2)"四时五脏阴阳"的系统结构以五脏为主体的功能活动系统,还与自然界的"四时阴阳"密切联系着。四时,实际指春、夏、长夏、秋、冬五季,与五气相应,分别具有温、热、湿、凉、寒的季节性气候变化,并促使生物生、长、化、收、藏的生化过程。

    五气又各有阴阳属性,风、热(火)属阳,寒、燥、湿属阴。五气更迭主时所形成的气候变化,也就是自然界阴阳二气的升降消长运动。

    上述四时阴阳消长运动,仅是形成气候变化因素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如要保持各时气候的正常,五时五气之间,还必须具有横向的抑制,这就是《素问·金匮真言论》所说的"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五方五气的相互资生又交相抑制,即促成了一年四时气候的规律性变化,这就是《内经》提出的"四时阴阳"理论。

    人体五脏功能活动系统与自然界的四时阴阳消长变化是相互通应,密切联系着的。]

    三、人与自然结构的统一

    人与自然结构的统一,是指人的身体体现了天地的结构,人体仿佛是天地的缩影。

    从整体角度把握生命规律的理论意义

    从整体的角度把握生命规律的理论意义

    《内经》把人体看作是世界整体的组成部分,并从自然、社会的大环境中认识人体的整体性,因而使《内经》理论体系具有人体自然社会心理医学模式的典型特征。现代,通过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越来越多地证明了这种医学模式的正确性。

    §课堂教学·从变化角度把握生命规律§

    从变化角度把握生命规律

    《内经》认为包括人体在内的整个自然界都处在运动的过程中,而事物的运动状态和过程即表现为变化。立足于事物运动的观点,揭示事物发展的量变过程、质变过程及其相互之间的转换关系,这就形成了《内经》理论体系的又一学术特征,并用以分析和认识人的生理、病理及诊断与治疗的各种规律。

    从变化角度把握生命规律的学术内容

    从变化角度把握生命规律的学术内容

    《内经》认为事物内部阴阳两方不断运动变化,才是事物存在和消亡的根本。 [[变化:所谓变化,包含具有量变性质的"化"和具有质变性质的"变"及其相互转换关系。《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夫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又说:"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只要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就不可能不运动。]

    事物运动的化与变,是以质与量的问题为基本内容的。

    对事物的量变过程为"化"、质变过程为"变",先秦著作及《内经》[先秦著作及《内经》:如《荀子·正名》说:"状变而实无别而为异者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DOC附件(123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