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doc资料 > 更多4 > 正文
编号:11612036
第04章_皮肤性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doc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88kb)。

    第04章_皮肤性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第一节 皮肤性病的临床表现

    皮肤性病的临床表现包括症状和体征,是对各种皮肤性病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主要依据,也是反映病情的重要指标。

    (一)症状 患者主观感受到的不适感或其他影响生活质量的感觉称为症状,包括瘙痒、疼痛、烧灼感、麻木、感觉分离和蚁行感等局部症状,也包括畏寒发热、乏力、食欲不振和关节痛等全身症状,与皮肤性病的种类、病情严重程度及患者个体差异有关。

    瘙痒是皮肤性病患者最常见的症状,可轻可重,时间上可为持续性、阵发性或间断性,范围上可为局限性或泛发性。常见于荨麻疹、慢性单纯性苔藓、湿疹、疥疮等,一些系统性疾病如恶性淋巴瘤、糖尿病等也可伴发瘙痒。

    疼痛常见于带状疱疹、皮肤化脓性感染、结节性红斑、淋病和生殖器疱疹等,疼痛性质可为刀割样、针刺样、烧灼样和电击样等,范围多为患处局部;接触性皮炎等引起的疼痛常伴烧灼感。

    此外,麻木感和感觉分离可见于麻风患者;蚁行感可见于面部糖皮质激素性皮炎等。

    (二)体征 指可用视觉或触觉检查出来的客观病变,其中皮肤损害(简称皮损)是皮肤性病最重要的体征,是对各种皮肤性病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根据发生时间及机制,皮损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但有时二者不能截然分开,如脓疱疮的原发性皮损为脓疱,但继发于丘疹或水疱的脓疱则属于继发性皮损。

    1.原发性皮损(primary lesion) 由皮肤性病的组织病理变化直接产生的皮肤损害,对皮肤性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4-1,4-2,4-3,4-4)。

    (1)斑疹(macule) 皮肤黏膜的局限性颜色改变。皮损与周围皮肤平齐,无隆起或凹陷,大小可不一,形状可不规则,直径一般小于2cm,大于2cm时称斑片(patch)。

    根据发生机制和特征不同可分为红斑、出血斑、色素沉着及色素减退(或脱失)斑等。红斑由局部皮肤真皮毛细血管扩张、充血所致,压之可褪色,又可分为炎症性红斑(如丹毒)和非炎症性红斑(如鲜红斑痣);出血斑由毛细血管破裂后红细胞外渗到真皮内所致,压之不褪色,直径小于2mm时称瘀点(petechia),大于2mm时称瘀斑(ecchymosis);色素沉着及色素脱失(减退)斑是表皮细胞中色素增加、减少(或消失)所致,压之均不褪色(如黄褐斑、白癜风和花斑癣等)。

    (2)斑块(plaque) 为直径大于1cm的隆起性、浅表性皮损,顶端较扁平,多为丘疹扩大或融合而成。见于银屑病等。

    图4-1 (3)丘疹(papule) 为局限性、充实性、浅表性皮损,隆起于皮面,直径小于1cm,可由表皮或真皮浅层细胞增殖(如银屑病)、代谢产物聚积(如皮肤淀粉样变)或炎细胞浸润(如湿疹)引起。丘疹表面可光滑或粗糙,可呈扁平(如扁平疣)、圆形(如传染性软疣)、乳头状(如寻常疣),颜色可呈紫红色(如扁平苔藓)、淡黄色(如黄色瘤)或黑褐色(如色素痣)。

    形态介于斑疹与丘疹之间的稍隆起皮损称斑丘疹(maculopapule);丘疹顶部有小水疱时称丘疱疹(papulovesicle);丘疹顶部有小脓疱时称丘脓疱疹(papulopustule)。

    (4)风团(wheal) 为暂时性、隆起性皮损,由真皮乳头层血管扩张、血浆渗出所致。皮损一般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可为红色或白色,周围常有红晕;皮损发生快,消退亦快,且消退后不留任何痕迹。见于荨麻疹等。

    图4-2 (5)水疱(vesicle)和大疱(bulla) 水疱为高出皮面、内含液体的局限性、腔隙性皮损,可直接发生,亦可由丘疹转变而来,直径一般小于1cm,大于1cm者称大疱。水疱可位于角质层下(如白痱)、表皮内(如寻常型天疱疮)或表皮下(如大疱性类天疱疮),依据位置不同,疱壁可呈紧张或松弛。内容物含血液者称血疱。

    (6)脓疱(pustule) 为高出皮面、内含脓液的局限性、腔隙性皮损,可由细菌(如脓疱疮)或非感染性炎症(如脓疱型银屑病)引起。脓疱的疱液一般较浑浊,稀薄或粘稠,皮损周围常有红晕。

    图4-3 (7)结节(nodule) 为局限性、实质性、深在性皮损,位置可深达真皮或皮下,可由炎性浸润(如结节性红斑)或代谢产物沉积(如结节性黄色瘤)所致。皮损呈圆形或椭圆形,可隆起于皮面,亦可不隆起,需触诊方可查出,触之有一定硬度或浸润感。结节可吸收消退,亦可破溃成溃疡,愈后形成瘢痕。

    (8)囊肿(cyst) 为含有液体、半固体粘稠物或细胞成分的囊性皮损,一般位于真皮或更深位置,可隆起于皮面或仅可触及。外观呈圆形或椭圆形,触之有弹性,大小不等。见于皮脂腺囊肿、毛鞘囊肿、皮样囊肿等。

    图4-4 2.继发性皮损 是由原发性皮损自然演变而来,或因搔抓、治疗不当引起(4-5,4-6,4-7)。

    (1)糜烂(erosion) 局限性表皮或黏膜上皮缺损形成的湿润创面,常由水疱、脓疱破裂或浸渍处表皮脱落所致。皮损大小、形态各异,基底部较清洁。因损害较表浅,基底层细胞仍存在,故糜烂愈合较快且愈后不留瘢痕。

    (2)溃疡(ulcer) 局限性皮肤或黏膜缺损形成的创面,可深达真皮或更深位置,可由感染、放射性损伤、皮肤癌等引起。皮损的大小、形态各异,其基底部常有坏死组织附着,边缘可陡直、倾斜或高于周围皮肤。因损害常破坏基底层细胞,故溃疡愈合较慢且愈后可留有瘢痕。

    图4-5 (3)鳞屑(scale) 已经脱落或即将脱落的角质层细胞,常由角化过度、角化不全演变而来。鳞屑的大小、厚薄、形态不一,可呈糠秕状(如花斑癣)、蛎壳状(如银屑病)或大片状(如剥脱性皮炎)。

    (4)浸渍(maceration) 皮肤角质层含水量增多导致的表皮强度减弱,常见于长时间浸水或处于潮湿状态下(如湿敷较久、指趾缝等皱褶部位经常潮湿)。皮损质地变软、颜色变白,表面可起皱,摩擦后表皮易脱落而露出糜烂面,容易继发感染。

    (5)裂隙(fissure) 也称皲裂,为线状的皮肤裂口,可深达真皮,常因皮肤炎症、浸润增厚或角化导致皮肤弹性减弱后牵拉引起,好发于掌跖、指趾、口角等。

    (6)瘢痕(scar) 真皮或深部组织缺损或破坏后,由新生结缔组织增生修复而成。皮损光滑无弹性,表面无皮纹和毛发。按其与周围正常皮肤的高低关系可分为萎缩性瘢痕、平滑性瘢痕和增生性瘢痕。

    图4-6 (7)萎缩(atrophy) 为皮肤的退行性变化,可发生于表皮、真皮及皮下组织,由表皮细胞数目或真皮和皮下的结缔组织减少所致。表皮萎缩常表现为皮肤变薄,半透明,表面有细皱纹呈羊皮纸样,正常皮沟变浅或消失;真皮萎缩表现为局部皮肤凹陷,表皮纹理可正常,毛发可能变细或消失;皮下组织萎缩则表现为明显凹陷。

    (8)痂(crust) 常附着于有渗液的创面上,由渗液与脱落组织、药物等混合干涸后凝结而成。痂可薄可厚,质地柔软或脆硬,并可与皮肤粘连。根据成分的不同,痂可呈黄色(浆液性)、黄绿色(脓性)、暗红或黑褐色(血性)。

    (9)抓痕(excoriation) 线状或点状的表皮或深达真皮浅层的剥脱性缺损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DOC附件(88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