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ppt&课件 > 课件12 > 正文
编号:11614152
皮肤及黏膜病变的细胞病理学刮片.ppt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3212kb)。

    皮肤及黏膜病变的细胞病理学刮片检查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病理科余小蒙

    皮肤及黏膜病变的细胞病理学刮片检查的应用和体会--附148例细胞学与组织学对照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病理科

    余小蒙 王卫东 张长淮 黄受方

    中华病理学杂志2005年10月

    皮肤及黏膜病变的细胞病理学刮片检查

    * 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Papanicolaou采用的细胞刮片方法在子宫颈、阴道疾病的诊断中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对于累及体表皮肤黏膜的结痂性、溃疡性及菜花样病变的检查中,目前多采用手术活检组织切片方法做出诊断;而应用刮片方法检查却较少见有报道,且介绍的操作方法也存在一些不足 [1],需要改进。本文作者对北京友谊医院近12年在临床细胞病理检查工作中,所遇456例体表皮肤黏膜病变病人的细胞刮片检查进行了总结,现介绍如下。

    材料与方法

    1.材料:

    * 收集北京友谊医院病理科1991年5月至2003年12月体表皮肤黏膜病变细胞刮片456例(部分病例同时做针吸细胞检查),有148例获得病理组织学核对;其中额面19例,鼻旁7例,眼周(眼睑)10例,唇部9例,颊粘膜4例,牙龈6例,舌16例,乳腺5例,乳头31例,阴茎16例,阴囊6例,女阴5例,肛周6例,躯干8例。

    2.方法:

    (1)比较不同标本采集方法对体表皮肤黏膜恶性肿瘤细胞的获取量实验。

    * 使用载玻片刮片法与压舌板刮片法及针吸细胞法(使用"友谊式细针穿刺器",10ml针管、配外径0.7-~0.8mm 注射针头 ,在局部消毒后,以持笔式负压针吸标本采集法完成标本采集)分别对18例体表皮肤黏膜恶性病变(其中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及乳头 Paget 病各6例)进行标本采集;

    * 制片后在光镜下根据恶性细胞数量,对不同标本采集方法做出评价。

    2.方法:

    2.方法:

    * 细胞刮片检查

    * 在对患者的体表病变处消毒后,使用经消毒灭菌处理后的载玻片的一个角,快速将小片覆盖病变处表面的结痂、鳞屑或伪膜剥去,使鲜红色创面显露;

    * 再使用另一消毒灭菌处理后的载玻片的一个角快速刮取鲜红色创面,一般获得粟粒大至米粒大的刮取物便可(通常只需刮1~2次)

    * 将刮取物移入普通载玻片,用另一普通载玻片以适当压力将刮取物压平展开,然后用拉片法涂片1~4张;经95%酒精固定,HE染色(个别涂片做了特染或免疫细胞化学染色

    刮片法的操作步骤

    * 局部消毒病变部位。准备一消毒载玻片。

    * 用消毒玻片的一角快速剝去病变处痂皮或渗出物,露出新鲜创面。

    * 用消毒玻片一角从新鲜创面快速刮取标本。

    * 用消毒棉签压迫局部止血。

    结果

    1. 不同标本采集方法对体表皮肤黏膜恶性肿瘤细胞获取量的比较

    不同标本采集方法对体表皮肤黏膜恶性肿瘤细胞获取量的实验显示,载玻片刮片法恶性细胞获取量最满意,压舌板刮片法恶性细胞获取量次之,针吸细胞法恶性肿瘤细胞获取量最低(表1)。

    表1. 18例体表恶性肿瘤不同标本采集方法恶性细胞获取量的比较

    3. 111例皮肤黏膜不同类型恶性肿瘤刮片诊断的准确率与误诊率统计(表3)。

    表3 .111例体表皮肤黏膜不同类型恶性肿瘤刮片诊断的准确率与误诊率统计

    4. 148例体表皮肤黏膜不同性质病变刮片诊断的准确率与误诊率统计(表4)。

    表4. 148例体表皮肤黏膜不同性质病变刮片

    诊断的准确率与误诊率统计

    5.对假阴性诊断及可疑阳性诊断

    的原因分析(表5)。

    表5.25例体表恶性肿瘤漏诊及可疑恶性诊断的原因分析

    讨论

    1.关于体表皮肤黏膜病变的细胞标本采集方法

    * (表1)通过3种不同细胞标本采集方法比较表明,* 在体表皮肤黏膜的病变的细胞标本采集中,使用刮片法比使用针吸法能够获取更多含有阳性细胞的标本,且对病人的疼痛刺激小(由其在乳头部);

    * 而采用载玻片刮片法由于所用工具简单(不需要特殊准备)、消毒容易,并且比压舌板边缘锋利,更易于刮取到标本;同时操作安全,不会造成对周围组织的切割伤及引起病人的恐惧心理(与使用手术刀等锐器相比);

    * 因此,我们体会使用载玻片刮片法简便实用,更适合于对体表皮肤黏膜病变的细胞标本采集。

    2.皮肤黏膜病变细胞病理刮片诊断的临床意义

    * 我们体会在体表皮肤黏膜病变细胞病理刮片检查中,结合临床病史及肉眼所见,分析镜下细胞形态学特点,通常能够做出准确的诊断,并且应用范围也较广。

    (1)发生于乳头(同时常可触及到乳腺肿块)或会阴部

    * 表面常附有结痂,病史较长的湿疹样病变;通常在剥去结痂后露出新鲜创面(见图2),* 刮片中见到大量腺癌细胞(见图3),但很难见到胞浆透亮的Paget细胞;经组织学证实大多数为Paget病。近年来,国外文献也证实了Paget病细胞涂片的这一特点[3]。

    乳头Paget's病

    乳头单纯疱疹病毒感染

    阴囊Paget's病:

    (2)发生于面额部位

    * 附有黑色或红斑样结痂,缓慢进展的浅表溃疡性病变(见图4)。

    * 剥去结痂刮片后见到肿瘤细胞呈片块状结构,块状周边常有一层细胞呈栅栏排列,细胞大小一致及无明显异型性,胞浆嗜碱,核为卵圆形或短梭形、深染(见图5)[4];这些病例诊断为基底细胞癌后大都获得组织学证实。

    基底细胞癌

    基底细胞上皮瘤细胞学

    * ①肿瘤细胞排列成大小不一的不规则形拥挤重叠的团块。

    * 团块周边锐利,并可见栅栏状排列的细胞;还可见弥散的单个肿瘤细胞分布于团片周围及背景中。

    * ②肿瘤细胞体积小,大小一致、胞浆少;核圆形、卵圆形或拉长呈梭形,染色质细颗粒状但着色较深,核仁较小或不明显,核分裂像少见。

    ③可见角化细胞或角化珠形成,但不见细胞间桥。

    * ④肿瘤细胞的胞浆内也可见到色素。

    头面部鳞癌、基底细胞癌

    (3)发生于体表及口舌

    * 溃疡性或菜花样的浅表性病变(见图1)

    * 刮片后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PT附件(3212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