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ppt&课件 > 课件03 > 正文
编号:11614004
综合医院心身疾病诊治体会点滴.ppt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1462kb)。

    综合医院

    心身疾病诊治模式及案例分析

    一、一个模式

    整体医学模式

    (医学模式的转变)

    ? 现代医学模式源于疾病谱的演变,疾病谱的演变有赖于人类活动时空的改变。医学模式经历了四个阶段的转变:

    ? (一)自然哲学医学模式 古代原始社会人生病被认为是神灵惩罚和恶魔作祟,由巫师采取祈祷或驱鬼避邪的方法致病,生死听命于天。医学便是在与迷信和巫术不断斗争中诞生和成长的。

    ? (二)生物医学模式 从公元十四、五世纪,西方工业化革命和文艺复兴运动促进自然科学发展。西方医学摆脱了宗教禁锢对有生命的生物体进行了试验研究,如哈维的实验生理学、莫尔迦尼的疾病器官定位、巴斯特的微生物学、科赫的细菌学以及魏尔啸的细胞病理学等奠定了现代医学的基础,形成了生物医学模式。

    ? (三)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从当代心身医学的观点来看,人类的任何疾病在其病因、临床表现、病程、预后和康复等方面都会受到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对于心身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除了躯体因素之外,必须对心理社会因素的作用给予足够的重视,也就是说,不应偏离生物-心 理 -社 会 医 学模式的综合要求 。

    ? (四)整体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环境-文化.如果说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综合、结合,混合成整体,那麽整体医学模式就是全息、全方位,融合成整体。

    ? 随着心身医学内涵的丰富和外延的扩大,它从医学的特殊领域或分支学科,向医学整个领域或交叉综合学科发展。它不仅要弥补生物医学的缺陷和不足,而且要重新调整整个医学,使其向整体医学或综合医学或全人医学发展。

    ? 整体医学模式要求:整体优化,既诊治中坚持病人与生态环境的整体观、病人个体的整体观、疾病的整体观,主张对疾病的诊治要从活生生的病人出发,充分考虑致病的综合因素,治疗的综合手段,影响的综合效果,力求诊治的整体优化;

    ? 整体医学模式的性质提示,医学精神是融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为一体的精神。在医学活动中既要弘扬科学精神,又要弘扬人文精神;在医学教育中既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又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在医学实践中,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是浑然一体、不可分割。

    ? 求最大善果,既在若干非负性后果的各种备选医疗方案,在若干善果中争取最大善果,其具体目标是疗效最佳、康复最快、痛苦最小、危险最少、费用最低;求最小恶果,既在损害不可避免时,把此种负性后果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和程度,当损害只涉及病人、他人、社会多方面利益时,力求以优先考虑病人并兼顾社会公益为指导,以最小代价求得最佳效果。

    二、两个诊断思路

    生物学诊断(略)

    心身医学诊断

    广义的心理诊断,既涉及到临床心理学中的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的诊断,也涉及到临床精神病学的辅助诊断、疗效和预后评定问题。

    狭义的心理诊断,则是专指临床心理学中对各类心理紊乱的定性区分与评估,严格地说,狭义的心理诊断更加确切。因为临床精神病学的诊断有自己的系统和一整套标准,及时使用某些心理学方法取得某些结果

    既要做生物学的诊断,又要做心身医学的诊断,还要对躯体和精神相关的医学问题作出诊断。

    ? 人类群体中没有丝毫心理紊乱的人是少数,还有精神疾病的人也是少数。从没有任何心理紊乱到患有精神疾病之间存在一个很广的过渡带。在这一过渡带中,人们经常发生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有的甚至达到精神病的边缘。为此,他们需要进行心身治疗,以平衡或矫正失常的心态与行为。人类群体中处在过渡带中的这些人便是心理诊断的对象,也就是说,这些求治的人首先要得到恰当的诊断。

    ? 精神检查区分正常与异常的心理学原则

    郭念锋(1986)明确提出区分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三原则。

    ? 根据心理学对心理活动的定义--"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是脑的机制",理解心理正常与异常应从心理活动本身的特点去考虑:

    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因为心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所以任何正常心理活动和行为,必须就形式和内容上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不管是谁,也不管是在怎样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中,如果一个人说他看到或听到了什麽,而客观世界中当时并不存在引起他这种感觉的刺激物,那麽,我们必须肯定,这个人的精神活动不正常了,它产生了幻觉。

    ? 另外,一个人的思维内容脱离现实,或思维逻辑背离客观事物的规定性便形成妄想。这些都是我们观察和评价人的精神与行为的关键,我们称它为统一性(或同一性 )标准。人的精神或行为只要与外界失去同一,必然不能被人理解。

    ? 在精神科临床上,常把自知力作为是否有精神病的指标,其实这一指标已涵盖在上述标准之中。所谓无自知力或自知力不完整,是一种患者对自身状态的反映错误或称为自我认知统一性原则的丧失。

    ? 2、心理活动的内在一致性原则。人类的精神活动虽然可以被划分为知、情、意等部分,但它自身确乎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各种心理过程之间具有协调一致的关系,这种协调一致性保证人在反映客观世界过程中的高度准确和有效。比如一个人遇到一件令人愉快的事,会产生愉快的情绪,手舞足蹈,欢快地向别人述说自己内心的体验。这样,我们就可以说他有正常的精神与行为。

    ? 这种人格特征形成之后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在没有重大外界变革的情况下,一般是不可以改变的。它总是以自己的相对稳定性来区别一个人与其他人的不同。如果在没有明显外部原因的情况下,这种个性的相对稳定性出现问题,我们也要怀疑一个人的心理活动是否出现异常。

    ? 如果相反,用低沉的语调向别人述说令人愉快的事,或者对痛苦的事作出快乐的反映,我们就可以说他的心理活动失去了协调一致性,称为异常状态。

    3、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每个人在自己长期的生活道路上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心理特征。

    ? 比如,一个用钱很仔细的人突然挥金如土,或者一个接人待物很热情的人突然变得很冷淡,如果我们在他的生活环境中找不到足以促使他发生如此改变的原因时,我们可以说他的精神活动已经偏离了正常轨道。

    ? (一)、诊断方法和步骤

    "心理评估--诊断",或简称为"心理评估"。心理诊断更强调结果和确定性,它是相对静止和孤立意义上的概念,心理评估更强调过程,它是动态和变化意义上的概念。

    ? 心理诊断的任务是:正确区分正常精神活动和异常精神活动的原则;寻找心理紊乱的原因。造成心理紊乱的原因形形色色,但按性质可分为社会原因、认知原因和生物学原因三类。临床上几乎看不到单因素致病的案例,但是,就造成心理紊乱来说,也不是各类原因同等的发生作用。为此,心理诊断工作就要在病因综合体中找出经常的和起主要作用的原因,并且要对主要因素与从属因素的关系作出解释。

    ? 对心理紊乱状态作出分类诊断,临床上可把心理紊乱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称为心理问题 ,系指近期发生的,内容尚未泛化的和反应强度不甚剧烈的心理紊乱状态,主要为心境和情绪方面产生一定波动,思维却保持着严密的逻辑性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PT附件(1462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