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740104
“非典”后的五年省思(言论)
http://www.100md.com 2008年8月5日 《生命时报》 2008.08.05
     2003年,“非典”袭来,给中国带来一场空前的公共卫生灾难,给中国民众带来集体恐慌。《生命时报》诞生于这种“危急存亡”之际,算是“应运而生”。近日,《生命时报》联合搜狐网健康频道对“非典”5年后中国社会的健康观念变化进行了调查和专家研讨,涉及社会心理、风俗等多层面的问题。在一次重大的公共卫生事件后,在卫生健康领域进行一次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调研,是很必要的。恩格斯曾说过,历史上的重大灾难往往会带来重大的社会进步。促成这种转化的关键,就是要善于学习,及时总结和改进。

    调查表明,“非典”5年后,中国人的卫生意识和健康观念大大增强,“‘非典’无形中推动了老百姓的健康观念”。政府的有关措施和宣传也大大加强。关注健康、珍重生命,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意识。当然,这一状况也同中国处于和平盛世,经济社会发展较快有关。在最近的中国汶川大地震中,中国政府及时采取了预防重大公共卫生危机的有效措施,让人欣喜。

    这5年来,中国人的个人卫生意识提高较快,饭前便后洗手的多了,关注养生保健知识的多了,积极锻炼的多了。然而,人们的公共卫生意识仍相对滞后。有学者认为,这同中国的小农意识传统有关。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小农经济都是社会形态的主体,并由此形成了特有的文化习俗。在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前曾提出,秦国的风俗是“勇于私斗,怯于公战”,必须加以改革。近代“五四”运动时期,有学者提出,中国人有私德而无公德,也说的是类似的意识形态模式。中国的小农经济社会是一种家族式社会、熟人社会、人情社会,责任感和道德约束往往只在较小的人群范围内发生作用,造成有私德而无公德的现象。

    当前,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已有了质的改变,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来得很快,人口越来越集中,人群的社会流动性越来越大,发生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可能性在增加,但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转型和跟进则相对滞后。在某种意义上,提高社会的公共卫生意识是一种移风易俗的变革,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转型。调查表明,中国当前文化转型的任务很急迫,很重要,正如专家们所言,“我们需要一个山头一个山头地去改变,其中包括百姓、学者和政府的各界努力”。

    历史表明,人类的社会发展往往有良性循环和恶性循环两种模式,越好就越好,越坏就越坏。就公共卫生领域而言,在一个整洁的环境中,随地吐痰就有罪疚感,在一个脏乱环境中,随地吐痰就没有罪疚感。移风易俗是件不容易的事,要有广泛的社会动员和公众参与,要有相应的法规制度建设,也要有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在这种问题上,公民的主体意识很重要,“世界是我们的,做事要大家来”。让世界变得更美好,大家要一起来做。《生命时报》做了5年,还要继续做下去。▲

    (作者为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记者), http://www.100md.com(黄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