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740010
受恩莫忘报
http://www.100md.com 2008年8月12日 《生命时报》 2008.08.12
     中国有句俗话,施恩莫望报。一方面,这是要捍卫“做好事”的纯洁性,教育人们别把出于高尚道德的帮助变成利益之间的交换;然而,另一方面它也在告诫人们,不要对受惠者有太多的期待,要能接受做好事最后“无报”或招致“恶报”的结局。遗憾的是,从心理学上说,人的天性并不是“施恩不望报”的。

    不管古今中外,人们、特别是女性从小就接受“损己利人”的教育。美国心理学家杰伊·额利说:“很多时候,家长会告诉孩子们做些什么满足别人需要、让别人高兴。顺从接受这种理念的孩子,才能得到父母的爱与赞赏。” 从这种教育模式,我们可以看出,从根源上来看,“悦人者”的产生并非出自纯粹的“大公无私”,其实也是期望一定的回报——内在的奖赏,如赞美、感激等。

    “典型的‘损己悦人者’内心缺乏一杆衡量自己行为价值的秤,”美国埃默里大学的心理学家琳达·迪尔曼说,“所以他们一生都在寻求别人的肯定。”但如果没有得到相应肯定呢?“人们刚开始是主动助人,但如果一直得不到回应来鼓励他们继续这样做,可能导致他们憎恨受助者,甚至出现被动攻击行为。”美国得克萨斯州心理学家哈普·拉克隆说。

    社会道德力图把人们塑造为无私奉献的善者,但显然,如果没有内在或外在的回报,人们行善的动机会自然消退、回到最初的利己主义。所以,一个和谐的社会更需要“受恩不忘报”的受惠者。▲

    (周利波),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