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 正文
编号:11636842
08-5-272新时代中医文化随完整.doc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322kb)。

    新时代中医文化随笔

    作品简介

    为了响应2007年两会关于"要大力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发展"的政策,笔者在编著了以民族文化为底蕴的拙作《新时代的诗音》和《新时代诗音续-现代励志诗》之后,结合自己从医经验和对民族文化的研究,从民族道德和文化的角度对中医诊疗、保健、养生等内容进行了系列的阐述,结合时代气息,编辑成册为《新时代中医文化随笔》。这些内容与目前提倡的"生物-社会-心理-环境"医学模式中"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内涵是一致的,不同于单纯的只重视"病"而忽视"人"的生物医学模式。从多方面深入浅出的阐述了身心健康、养生保健的知识,尤其是揭示出良好的道德修养对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由于时间仓促,错误和不妥之处望朋友们予以斧正。

    作者2007年6月30日于北京

    作者简介

    郭旭东,男,大学学历。1995年毕业于河北医科大学。1996年任总参兵种部6410军工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主任。1998年开始从事哲学与民族文化研究工作至今,现任北京心莲百合文化交流中心主任。

    目录

    01--饮食(1)

    02--情志(3)

    03--治疗(5)

    04--药物(7)

    05--养生(9)

    06--保精(11)

    07--疾病观(13)

    08--人论 (15)

    09--和谐(17)

    10--治神(19)

    11--一气(21)

    12--五脏(23)

    13--养心(25)

    14--养肾(27)

    15--养脾(29)

    16--养肝(31)

    17--养肺(33)

    18--辨药(35)

    19--脉诊(37)

    20--望诊(39)

    21--问诊(41)

    22--闻诊(43)

    23--五行(45)

    24--经络(46)

    25--针道(49)

    26--灸法(50)

    27--按摩(53)

    28--威仪(55)

    29--亚健康(57)

    30--辩证(59)

    31--补养(61)

    32--西医(63)

    33--劳作(65)

    34--饮酒(67)

    35--美容(69)

    36--益寿(71)

    37--青春期(73)

    38--气分(75)

    39--鬼神(78)

    40--病机(80)

    41--舌诊(82)

    42--解剖(84)

    43--两一 (86)

    44--体育(88)

    45--音乐(90)

    46--六腑(92)

    47--气化(94)

    48--化气(96)

    49--血分(98)

    50--津液(1000

    51--腧穴(102)

    52--六淫(104)

    53--内六淫(107)

    54--水液(109)

    55--传染病(111)

    56--表里(113)

    57--奇腑(115)

    58--养胎(117)

    59--自闭(119)

    60--狂热(121)

    61--梦境(123)

    62--肿瘤(125)

    63--本性(127)

    64--同性恋(129)

    65--魂魄(131)

    66--失落感(133)

    67--免疫(135)

    68--环境(137)

    69--老人(139)

    70--志向(141)

    71--更年期(143)

    72--祭祀(145)

    73--偶像(147)

    74--忏悔(149)

    75--赌博(151)

    76--邪淫(153)

    77--生物(155)

    78--勤俭(157)

    79--时尚(159)

    80--神秘(161)

    正文

    中医文化随笔01--饮食

    关于饮食,在中医古籍《黄帝内经》中有过相应的论述,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它所提倡的观点。

    中医提倡饮食有节。

    《黄帝内经素问·痹论》:"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倍,通"背",违背。这段话大意是说,作为人体内的阴气,保持安静就可以帮助营养人的精神,守藏在体内,躁动就会减损。如果不恰当地饮食,例如暴饮暴食,就会造成人体内的阴气躁动,从而损伤人的肠胃。那么,什么是阴气呢?人体内的"气"大体相当于人体内的能量,又称"元气"。性质主动、防御外界邪气的为阳气;性质主静、功能侧重于营养人的身心的为阴气。所以,我们注意不要暴饮暴食,而应该合理饮食。

    那么如何合理饮食呢?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律,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德,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可见所谓合理饮食,就应该"谨和五味",而不是对饮食的味道有所贪著。因为中医认为,我们人体内阴气的来源主要依靠食物的五味,来给养人的脏腑器官。但是,如果味道过于偏颇,反倒伤害人的阴气,从而伤害人的脏腑。酸入肝,少吃补肝,但过于吃酸的食物,肝气就会受到抑制,从而消损脾气(中医认为肝克脾);咸入肾,肾主骨和纳气,少吃可以补肾,但味道过于咸,反倒对骨骼的健康发育有害,也减损人的纳气功能,容易出现气喘,从而也影响到人的肌肉的发育,心气的功能也受到制约(中医认为肾克心);甘入脾,少吃可以补脾,但偏于贪著甜食,反倒伤害脾脏的正常功能,从而伤害肾脏,使得肾纳气功能减退而不均衡,表现为心气喘满,面色发黑。如果味道过于苦,那么就难以醒脾,脾脏不能很好地健运饮食,使得胃气有所积聚。辛入肺,少量辛可以促进肺的机能,但过于偏重辛的食物,就会使得人的筋脉由于辛散太过而表现为松软无力,使人感到精神乏力。所以,我们应该适当地进食五味而不要有所偏颇(地域性饮食除外)。这样才能骨正筋软,气血正常流通,腠理严密,才能使骨气上等发育,合于养生之道和大自然的规律,延年益寿。

    《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这句也是说,饮食五味要合理而不可过,否则会伤害人的正气。

    所以,中医进而提倡饮食要清淡为宜。所谓清淡,首先是指五味不要过于偏执,明·王三才《医便》:"偏之为害如此,故上士澹泊,其次中和,此饮食之大节也。"

    另外也不要过于贪著饮食而食用得过饱。梁代医学家陶弘景在《养生延命录》中指出:"所食愈少,心愈开,年愈寿;所食愈多,心愈塞,年愈损焉。"

    饮食有节的观点与佛学也相通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DOC附件(322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