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pdf&论文 > pdf资料18 > 正文
编号:11637840
金匮的辨证方法与临床运用.pdf
http://www.100md.com
第1页
第17页
第9页

    参见附件(312kb)。

    金匮的辨证方法与临

    床运用

    金匮是运用整体观和脏腑经络学说对内科杂病部分外科和妇产

    科疾病辨证论治的典范。因此熟悉本书内容,掌握其辨证论治的

    方法,是运用本书理法提高临床诊治能力的十分重要条件。笔者

    认为在学习金匮辨证方法之前,首先要熟悉中医基本的辨证方

    法,才能更好地理解金匮的辨证方法。

    辨证论治的概念与基本方法

    一、何谓辨证论治

    我认为证字,是指证据。它包含了患者当时的各种症状,体征和

    产生病变的病因、发病条件,甚至包括病情的发展和变化等等实

    际情况。诊治疾病就像审理案子一样,必须拿到各种证据,才能

    进行正确判断。因此,所谓辨证,就是收集患者的各种症状、体

    征、脉、舌、病因、变化过程等等情况进行分析归纳、辨别,从

    而作出正确的诊断。是一个必须应用中医的理论来进行分析、辨

    别、归纳的过程。这过程称做理。所谓论治,是根据辨别诊断的

    结果,包括其病因、病机、病性、部位等制定出治疗方法这叫做

    法。然后根据这方法再进行选方用药,这过程称做方药。中医诊

    治疾病,必须具备理法方药。例如,张? ? ,36岁,某公司职员。

    于 2000年 12月 21日发病,其主诉是咳嗽半个月。患者于半月前不慎着凉,出现咳嗽咽痒、咳痰色白起泡沫,恶风,每遇吹风

    咳嗽加重,伴有头晕头痛,咽喉不适,饮食欠佳,胃脘胀满,嗳

    气,体倦,舌淡红苔白微腻,脉浮滑等证。根据病人的病史,当

    时是冬天,气候比较寒冷,不慎着凉,可推断出病因是感受风寒

    引起,这是证据之一,但是否有风寒之证呢?从问诊得知有恶风

    症状,咳嗽于吹风以后和晚间加重,且咽喉发痒这是风寒为患的

    证据。而患者又出现头重,纳呆,嗳气体倦,痰白呈泡沫状,舌

    苔白微腻,显而易见,这些就不是表寒症了,而应属于里湿之证

    据。从以上证脉综合得知为外寒里湿证。治法当解表散寒,健脾

    除湿。方药止嗽散加苏叶、藿香、神曲、茯苓、川朴等。

    应当指出,在临床辨证时对患者的症状,体征,脉象,舌象以及

    发病的原因,或者治疗变化等都必须细心询问和了解,证据一定

    要客观、真实,不能有半点虚假,否则就会影响辨证的准确性,自然也就影响疗效。

    中医的辨证包含了辨病与辨证二方面。这与喻嘉言在《寓意草》

    一书所言先议病后用药是一致的。 实际上就是辨病与辨证同时进

    行。因为在辨病后必须明确其病因或病机、病位、病性,才能定

    出治法与方药。为什么每一种病可能有多条方子?因为同一种

    病,在不同人身上,可因人的体质、年龄、性别、时间、季节等

    等的不同而病情有异,也就是说有不同的病因和病机。故同一种

    病可有不同的类型,因而治法不一样,方药就肯定有差别了。例

    如胸痹一病,其证状是?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迟,关上小紧?。临床上只要见到胸背痛,短气,伴咳或喘者,即可

    怀疑为胸痹,其基本的病机皆为?阳微阴弦?,但不能皆用栝蒌薤

    白白酒汤治疗。原因是如上所说。如疼痛较重者,特别是伴有痰

    多,舌苔腻者,即原文?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强调心痛彻

    背,则需加半夏一药以化痰饮。而胸背痛不很重,只出现?心中

    痞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者,即为气滞痰阻,则又需考

    虑枳实薤白桂枝汤,或人参汤了。

    辨病与辨证的关系:

    每种病都有它的临床特殊表现, 包括症状、 脉、 舌或发病部位等。

    临床即根据这些特殊表现(或者特征),对患者作出相应病名诊

    断,这称之为辨病。如《金匮》肺痿病见?脉数(虚)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诊为虚热肺痿。而见咳逆漱胸痛,多唾浊

    沫,时时振寒,吐脓血腥臭,脉滑数等为特征,诊为肺痈。见胸

    背痛短气或喘息咳唾,脉沉迟,关上小紧,则诊为胸痹病。辨病

    是中医辩证中的内容之一。每种病都有其大致相同的证状或病

    机。凡是患此病者都有这些共同点。这就是所谓的矛盾的共性。

    肺痿患者都有肺阴虚兼气虚和痰浊壅肺的特点; 肺痈者都有痰热

    脓毒壅肺咳漱吐痰腥臭的共同点。 胸痹的患者皆有阳微阴弦 (盛)

    胸痛的共同点,故皆可用栝蒌薤白以通阳宣痹。然而正如前面所

    言,同一种病在不同人身上,可因个人的体质、性别、年龄、居

    住地、气候等等不同而病情有所区别,病机有异,故症状亦有差

    别。这种差别就是矛盾的特殊性。根据自然辩证法的规律、任何事物、 任何人都有矛盾的共性和矛盾的特殊性。 例如张三、 李四、王六,虽然都得了黄疸病,他们的共同特点(即矛盾共性)都是

    湿热为患,郁于肝脾,皆有目黄、小便黄,皮肤黄为特征。但张

    三有大便秘结,或不爽,口苦,纳呆体倦呕吐,舌边红苔黄腻,脉滑数等湿热两胜之象。李四则见短气,纳呆,腹胀,大便溏,倦怠,呕恶,舌淡红苔白腻等湿胜热轻之表现。王六则现口干口

    渴,便秘腹满,小便短少,烦躁失眠,头痛,舌红苔黄,脉弦滑

    数等热重湿轻等象征。这些即为矛盾的特殊性和个性了。肺痈也

    有初期、酿脓期和溃脓期即后期等不同,也可有个体的差异,各

    种病都有这些差异。

    因此,在这里,病是矛盾的共性;证是矛盾的特殊性。笔者认为

    辨病是从患者的诸多症候中,通过分析综合,找到某种共性。将

    复杂的症候,首先缩小到某个病的范围内来,此即为辨病过程,然后再进一步在这范围内(根据其脉证、舌等)进行辨别,在不

    同人身上找出他的个性(矛盾的特殊性)这是辨证过程。针对其

    特殊性,施予不同治法,方药。所以辨病和辨证是同时进行的,但有先后,先辨病后辨证。这就是为什么《金匮要略》在每篇之

    首冠于某某病脉证并治的原因。

    必须指出,现代医学的病名和中医病名不一样或不一致。这是客

    观存在的。中医多数病名不是以解剖、病理、实验室检查和辅助

    检查为依据。中医一个病,可包括西医几个病;西医一个病也可

    以包括中医几个病。这是因二者的学术理论不同所致。因此在临床过程中可将两种病名分开。除非特殊情况。例如《伤寒论》有

    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等;《温病》有春温、风湿、暑湿、湿

    温等;《金匮》有痉病、胸痹病、心痛病、痰饮病。现代医学没

    有这些病名。二者一时难于求得统一。但有时也可互相参考,如

    胸痹与心绞痛 (冠心病) 等。 中医的辨病与西医的辨病是不同的。

    西医辨病是建立在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病因学、生理病理学等

    基础上进行的。它必须借助于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其它多种

    辅助检查等为依据来明确诊断。 从这一点意义上来说其诊断相对

    明确。因其辨病比较细致具体,特异性较强,故治疗起来针对性

    较强。中医的辨病多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其诊断往往凭借临床

    表现,含症候、病因、舌、脉以及一些触诊等。因此显得比较粗

    糙。比如,胃脘痛,中医往往凭患者的症状(含舌、脉)和部位

    切诊(触诊)等来作出诊断。而胃脘痛的诊断则较为笼统,究竟

    是胃十二指肠溃疡抑或慢性胃炎,或神经官能证或其它病所致,则不能更进一步明确。

    二、辨证论治的方法与步骤

    中医诊治疾病的方法很多,理论方面,从大处着眼,有《伤寒论》

    六经辨证法;有《金匮》的脏腑经络辨证法;有《温病学》的卫

    气营血、三焦辨证法等三种。但有的人学了这三本书,而且也熟

    悉其中内容,但到了临床上则茫然不知所措,疗效平平。笔者认

    为其原因之一就是未掌握辨证论治的方法,如果掌握了这些方

    法,辨证准确,立法处方得当,大多能得心应手。辨证就是如何认识疾病,论治是如何立法处方。个人体会到,初学临床,必须

    熟悉或掌握两种基本方法:一是抓主证,明兼证法;二是综合思

    维法。这两种方法熟悉掌握了,运用以上三种理论自然容易得多

    了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312KB,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