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ppt&课件 > 课件08 > 正文
编号:11637375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ppt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646kb)。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东南大学中大医院呼吸内科

    林 勇

    一.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原则

    * 对病原菌有效;

    * 感染部位能达到有效浓度;

    * 兼顾病人生理、病理、免疫状况;

    * 药物经济学

    二. 临床常见抗菌药物

    *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 氨基糖甙类

    * 大环内酯类

    * 喹诺酮类药物

    * 其它抗菌药物

    β-内酰胺类(β-lactam)抗生素

    * 青霉素类

    * 头孢菌素类

    * 非典型β-内酰胺类

    青霉素类

    * 青霉素G

    * 半合成青霉素类

    - 半合成耐酶青霉素

    - 半合成广谱青霉素

    * 复合青霉素

    青霉素G

    主要使用在链球菌、脑膜炎双球菌、螺旋体、梭状芽孢杆菌等的感染,葡萄球菌及许多革兰阴性菌如大肠杆菌等大多耐药

    半合成青霉素类

    半合成耐酶青霉素:主要使用于产青霉素酶的葡萄球菌感染,主要品种有苯唑西林、氯唑西林、双氯西林、氟氯西林。甲氧西林主要用于实验室检测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

    复合青霉素

    * 一种半合成广谱青霉素加上一种半合成耐酶青霉素

    - 阿莫西林250mg+双氯西林125mg

    * 半合成广谱青霉素加上一种β-内酰胺酶抑制剂

    头孢菌素

    * 一代头孢菌素

    - 头孢唑啉,头孢拉啶

    * 二代头孢菌素

    - 头孢呋辛、头孢克罗

    * 三代头孢菌素

    - 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头孢甲肟

    - 头孢唑肟、头孢地嗪、头孢哌酮、头孢哌酮+舒巴坦

    * 四代头孢菌素:头孢匹罗、头孢吡肟

    一代头孢菌素

    * 对G+菌(除肠球菌、MRSA外)有良好作用,G-菌作用差

    * 对β-内酰胺酶稳定性差

    * 半衰期短,不易透过血脑屏障

    * 有一定肾毒性

    * 常用品种:头孢唑啉,头孢拉啶

    二代头孢菌素

    * 兼顾G+及G-菌

    * β-内酰胺酶稳定性增加

    * 血半衰期较短,无显著肾毒性

    * 常用品种头孢呋辛、头孢克罗

    三代头孢菌素

    * G-菌作用强,G+作用大多较差

    * β-内酰胺酶高度稳定

    * 胆汁,脑脊液中浓度高

    * 基本无肾毒性

    * 常用品种

    - 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头孢甲肟、头孢唑肟、头孢地嗪、头孢哌酮、头孢哌酮+舒巴坦

    四代头孢菌素

    * 细胞膜的穿透性更强

    * β-内酰胺酶稳定更强,亲和力低

    * 对球菌作用增强

    * 常用品种:头孢匹罗、头孢吡肟

    其它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一)

    * 头霉素类

    - ①抗需氧菌作用与头孢菌素类似

    - ②对厌氧菌作用强

    - ③适用于需氧、厌氧的混合感染,如盆腔、腹腔、妇科感染

    - 常用品种:头孢西丁、头孢美唑、头孢替坦

    * 碳青霉烯类

    - ①抗菌谱最广,抗菌作用最强

    - ②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及洋葱假单胞菌作用差

    - 常用品种:泰能、美洛培能。美洛培能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少见。

    其它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二)

    * 单环酰胺类:对G-菌包括绿脓有强效,对G+菌、厌氧菌无效。主要品种:氨曲南(君刻单)

    * 氧头孢烯类:拉氧头孢(噻吗灵)、氟氧头孢

    β-内酰胺类使用注意事项

    * 半衰期短,大多半衰期为0.5~2小时,为时间依赖型药物,需分次给药。

    * 溶液易分解,现用现配

    - 青霉素在溶液中,很易形成青霉烯酸+体内蛋白 青霉噻唑蛋白 IgE结合 过敏性休克)

    * 存在交叉过敏

    氨基糖甙类

    * 对G-菌有强效

    * 对部分G+菌(葡萄球菌)有效

    * 对厌氧菌无效

    氨基糖甙类使用注意事项

    * 碱性条件下抗菌作用强

    * 耳、肾毒性

    * 神经肌肉接头阻滞(不能静脉推)

    * 作为浓度依赖型药物,主张每日一次给药

    大环内酯类

    * 对G-、G+菌抗菌活性不强

    * 主要使用在β-内酰胺抗生素无效的非典型病原体: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等

    喹诺酮类药物

    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化学合成抗菌药物,作用于细菌的DNA旋转酶。对G+,G-菌均有较强的作用,对厌氧菌也有一定的作用。常用品种诺氟沙星(氟哌酸)、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甲氟沙星、左旋氧氟沙星、司巴沙星 莫西沙星、加替沙星等。为浓度依赖型药物。

    其它抗菌药物

    * 磷霉素:是化学合成的广谱抗生素、作用于细胞壁合成的早期,分子量180,无抗原性,很少引起过敏。

    * 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对G+菌有强效,尤其对MRSA、MRSE。对G-菌无效。注意滴注速度,滴速过快可引起红人综合症。

    * 替考拉宁:新的糖肽类抗生素,半衰期长(27-37h),一天一次给药,仅用于G+菌感染。

    三. 抗菌药物的耐药机理

    * 产生灭活酶

    * 靶位改变

    * 摄入减少

    * 主动外运

    * 细菌缺乏自溶酶,对抗菌药物产生耐受性

    (一) 产生灭活酶

    * ?-内酰胺酶

    * 氨基糖甙类钝化酶:

    包括磷酸转移酶、乙酰转移酶和核苷转移酶

    * 氯霉素乙酰转移酶

    * 其它:磷霉素

    红霉素

    林可霉素、克林霉素

    ?-内酰胺酶分类

    (二)靶位改变

    (三)摄入减少

    主要是由于外膜的通透性下降,认为与孔蛋白(Porin)的组成或数量的减少有关。

    (四)主动外运

    有些抗菌药物(常见的如四环素类及喹诺酮类)能诱导细菌的主动外运,抗菌药物难以在细菌内积累到有效浓度,造成对抗菌药物耐药程度的普遍提高。

    (五)细菌对抗菌药物产生耐受性:

    所谓耐受性(Tolerance)指的是在低浓度即可抑制细菌生长,但需极高浓度才能将细菌杀灭。体外表现是MIC和MBC的分离现象。

    各类抗菌药物主要耐药机制

    三. 常见细菌的耐药

    及抗菌药物选择

    (一)耐青霉素肺炎球菌

    1. 流行状况:

    * 1977,南非首先报道耐青霉素肺炎球菌的感染。

    * 西班牙40%,匈牙利58%,爱尔兰1988年为1%到1995年10.6%,英国部分地区从1987年的3%增至1991年的21%,美国由80年代的5%增至1991-1992年的20%,韩国50-70%。

    * 儿童或老年人的死亡率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PT附件(646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