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文化 > 文化信息
编号:11664744
兴来一挥百纸尽
http://www.100md.com 2008年8月22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982期
     读书养眼,开卷有益。打开新一期的《中医药文化》杂志,清淡的墨香伴随着温馨的感觉扑面而来。有的文章如大河奔涌,从文化的深处追根溯源,说古道今,愈品愈觉得味醇;有的文章似泉水叮咚,从文化的表象抒情写意,论理谈法,越读越感到意美。在这里,雅与俗在碰撞中融合,阳春白雪与盛夏热风在映衬中生辉。人们漫步于这样的文化百花园、知识大观园之中,享受到的是多味一体的文化大餐。由此,不禁联想起几年前杂志更名的事,由《医古文知识》更名为《中医药文化》,名更实亦变,有不少人担心更名会使原本高雅的期刊变成“四不像”。几年时间里,这本杂志几经摔打,终于完成了学术风格由儒雅奥博到雅俗共赏的转变,并逐渐被读者接受和受到越来越多的人欢迎了。其实,作为文化,雅与俗原本没有不可逾越的围墙,中国文化俗与雅的交融,勾画出它多层面的美,沉淀为它深层次的根。中医药文化作为这一整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毫不例外地拥有了它的全部精髓和功能,支撑着中医学的全部,传承着中医学的信息,书写着中医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著名学者许嘉璐先生说过:“中医的命运是由传统文化的命运决定的。”而文化的命运是和认识论的变化密不可分的。在人类发展史上,认识论经历了由“混沌―分析―综合”的三个时期的变革:在人类社会的早期,人类是从整体面貌去认识世界的,学问也没有过细的分科。进入16世纪以后,人类对世界认识的逐渐加深导致的认识论向分析阶段的转变,使人类开始用分析的方法对事物进行分解,学科的分化自然就出现了。认识论上的这种变化,对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无疑起到了积极的催化作用。但是,也同时带来了人文教育、人文意识弱化的负面效应,并且越来越凸显起来。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科学的发展又把综合认识世界的模式推向了前台,人们开始把从总体上认识世界(包括自然、社会、人类,自我等范畴)作为认识论的主导方法。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学科的弱化,正是在以分析论为主导意识的阶段逐渐形成并成为气候的。认识论的回归,是人类认识论上的一次新的创造和飞跃,而决不是简单的重复,必然会导致文化的“东归”,更多的人开始关注中国文化、关注中医。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迎接21世纪的挑战》的报告中给21世纪人类医学发展的定位是:从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发展,从重治疗向重预防发展,从对病源的对抗治疗向整体治疗发展,从对病灶的改善向重视生态环境的改善发展,从群体治疗向个体治疗发展,从生物治疗向新生综合治疗发展,从强调医生的作用向重视病人的自我保健作用发展,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发展。中医学的优势和特长,恰恰符合医学新模式的要求,代表了当今医学发展的趋势和方向。这种在丰厚传统文化背景下形成的理论体系和思想、方法,显示了它无限的生命潜能,是它学科前瞻性的标志和能与时俱进的生命特征。
, http://www.100md.com
    中医药文化的多层面、深层次特征,把文献学研究、临床研究、试验研究、方法学研究等领域的问题包罗其中,把先贤们创造的、后世人改造的、现代人创新的理论、实践的内容囊括殆尽,真可谓“文化是个筐,什么都能装”了。如果说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之魂,中医药文化就是中医学活的灵魂了。从这点出发去认识中医学的研究方向、研究思路、研究路线、研究方法,去为《中医药文化》杂志进行准确的定位,许多困惑都会迎刃而解了。文化兴邦,文化兴业,作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必须立足于中医药文化资源的开发,打造中医药文化精品,展示中医药优势特色,树立中医药良好形象,进一步发挥中医药在维护人民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基于此,《中医药文化》杂志要在继续对中医文化理性深挖细掘的同时,不断加强对中医文化中具有实用性的临床文化的深入研究。目前,这方面的内容还相对较少,或者说比较薄弱,杂志的作者、读者还相对局限在书生的圈子内。而解决这个问题,仅凭编者的努力是不够的,关键在于要有一种氛围、一支队伍,需要不断注入精力去培养、发现、推出,逐渐把《中医药文化》做成被更多人关心、喜爱的手头书。

    “兴来一挥百纸尽,骏马倏忽踏九州。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这四句出自宋代著名文人苏东坡《石苍舒醉墨堂》中的诗,是他对当时社会上轻视文化知识现象的抨击,流露出他重视文化学习和普及的本义。《中医药文化》,要画出“骏马倏忽踏九州”的恢弘场面,靠少数人“兴来一挥”是不够的,如何画、如何画好,要由全体中医人去“兴来齐挥”、去着意创造、去用心推求的!, http://www.100md.com(温长路 中华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