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文化 > 更多...
编号:11715486
中医文化随笔26·灸法
http://www.100md.com 2008年9月9日
    所谓灸法,是中医的一种医疗方法,用艾叶等制成艾炷或艾卷,烧灼或熏烤人身的穴位,有的中间还衬垫有姜片或盐末。

    《黄帝内经灵枢·官能》:“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大意是说,针刺的方法所不适合的疾病,用灸法进行治疗比较合适。

    灸法都是适合治疗什么样的疾病呢?《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大意是说,北方是天地之气闭藏的区域。其地势较高,又多风寒,这里的人们喜欢在野外停留居住(如游牧的生活),而吃的是牛羊的乳汁,因此内脏受寒而易产生胀满的疾病,宜用艾灸的方法进行治疗。可见,灸法适合温阳去寒。

    另外,灸法还适合虚症,起到补气的作用。《黄帝内经灵枢·禁服》:“陷下则灸之。”什么是“陷下”呢?所谓“陷下”,是一种脉状,为正气虚之症,大体相当于沉伏不起的脉象。《黄帝内经素问·皮部论》:“邪之始入于皮也,泝然起毫毛,开腠理;其入于络也,则络脉盛,色变;其入客于经也,则感虚,乃陷下……”在前文我们已经提到,人体的正气不足,那么邪气就会最先侵犯皮肤,由此进入络脉,进而侵犯经脉,使经脉感到虚弱,由此而下陷,邪气留于筋骨之间,入里则继续侵犯人的脏腑。

    “陷下”可以在脉象上体现出来。《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察九候……独陷下者病。”大意是说,具有沉伏不起脉象的人说明有病。

    《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下澹(dàn)澹,恐人将捕之,嗌中吤吤然,数唾。候在足少阳之本末,亦视其脉之陷下者灸之。其寒热者取阳陵泉。”大意是说,有胆气虚的病人,好叹气,感到口苦,呕吐胆汁,心下波动不已,总是担心别人来伤害自己,喉中好像哽塞的样子,反复吞咽。对于这样的疾病,如果脉象“陷下”,在足少阳胆经上取穴进行灸法治疗。有寒热往来的取阳陵泉穴。

    《黄帝内经灵枢·四时气》:“善呕,呕有苦,长太息,心中憺憺,恐人将捕之;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取三里以下胃气逆。”这里又提到了取足三里以下的穴位进行治疗。

    《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所以,我们应该注意处事中正,做事不要优柔寡断以培养胆气。上述病人也应该自己主动培养胆气。

    总之,灸法的主要功效是帮助我们温阳去寒、补气扶正。当然,除了这样的方法增加体内的正气和阳气外,我们还应该效法天地之德以帮助稳固体内阳气。“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

    2006年11月4日于北京,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