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家庭健康 > 青春期保健 > 青少年成长
编号:11664250
防初中生“走极端”关注逆反期教育
http://www.100md.com 2008年9月10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992期
     在今年9月10日“世界预防自杀日”前夕,《新闻晨报》一则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严重关注:9月1日~2日,开学仅两天,上海市就发生了初中学生跳楼自杀事件3起、企图自杀被警方制止事件1起,前3名当事学生为12岁~15岁。据专家披露,我国每年有近6万名青少年自杀!就此,记者采访了自杀行为干预专家、上海市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怀海。

    初中学生“轻生”原因何在?

    近年,专家在北京、杭州、武汉、乌鲁木齐4城市的100所初级中学对9015名学生进行了《中国城市初中生自杀倾向现状》调查,结果发现,在一年内17.4%的初中生曾认真想过自杀、8.2%的初中生曾做过自杀计划。为此,专家强调,初中是自杀预防与干预的关键时期。

    “其实,大学生自杀问题,主要也是源于中小学阶段心理埋下的‘隐患’。很多家长只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忽略了其心理的健康成长,导致了一些青少年‘走极端’以自杀处理问题的后果。”单怀海对记者说。
, 百拇医药
    为什么初中学生易起“轻生”念头?他介绍说:11岁~18岁是人的青春期,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主要的逆反期,而初中阶段即12岁~15岁时是最易出现心理问题的,因此也被称为危险期。为什么“危险”?因为此时孩子的独立意识与逆反意识都在快速增强,往往做事冲动而不考虑后果,看重自尊却不懂得生命可贵。他们有两类烦恼和压力。一是内心充满成长矛盾与冲突所造成的烦恼与压力,例如,想获得与父母同等的地位,却又要依赖于父母;想让别人了解自己,却又不愿对别人讲心里话;有一定的是非观念,但又不能完全控制自己的行为。二是社会环境变化所造成的烦恼和压力。例如,与上小学相比,上初中后社会接触面扩大、人际交往复杂,孩子往往感到手足无措。这类问题在长期“埋头书本”且学习成绩很好的孩子中尤其明显。

    单怀海提醒家长:初中学生比其他人有更多的焦虑,并遭遇到更多的挫折,也更容易产生心理障碍。家长如果不能帮助孩子排除一些暂时性的心理障碍,而此时又遇到学习任务繁重、父母关系不和等外界因素的压力,就会影响其心理健康发展,甚至酿成“轻生”悲剧。
, 百拇医药
    孩子欲“轻生”有什么先兆?

    “初中学生欲‘轻生’是迫于没有能力应付自己心理所受到的压力,而选择这条路逃避这‘不可忍受的痛苦’。性格极内向、孤僻、固执已见,或受到挫折、委屈时承受能力偏低,或心智不成熟、心理失衡、自身控制能力差的孩子出现这类问题的几率较大。”单怀海说。

    他列举了如下八种初中学生自杀的先兆:

    一是出现抑郁症状,如对原来喜欢的活动丧失兴趣、食欲下降、严重失眠、焦虑不安等。

    二是从爱整洁、漂亮变得邋遢、不讲卫生,并有绝望、无助、自轻自贱的情绪。

    三是注意力很难集中,常常诉说头痛、疲备、胃痛等不适。

    四是与朋友、家人疏远,甚至离家出走。
, http://www.100md.com
    五是出现犯法、破坏物品、旷课等行为以及性行为混乱等。

    六是总是谈到死亡,并打电话与同学、朋友、家长告别。

    七是情绪突然地、出人意料地由悲伤转为安详、愉快。

    八是专心考虑自杀的方法,寻找有关信息并寻求实施“工具”,或尝试导致死亡的冒险行为。

    单怀海提醒家长,如果家中近期发生不幸事件或家庭危机,听到孩子说“我实在忍受不了啦”、“我是一个无用之人”、“我是一个多余的人”、“活着实在是太累了”、“我最好还是死去”之类的话,观察到孩子突然出现以下三类反常行为,需要高度警觉、防范孩子发生不测。

    这三类突然出现的反常行为是:变得无拘无束,显得宽容大度,把自己的事情安排得井井有条;闷闷不乐,心神不定,甚至惶惶不可终日;做事心不在焉,答非所问,对一切事情无动于衷。
, http://www.100md.com
    初中学生心理成长最需要什么?

    单怀海表示,家长的理解和帮助对于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那么,初中学生心理成长最需要什么?他认为,就预防初中学生自杀而言,这些孩子最需要家长对其逆反心理的理解和增强“抗逆力”的帮助。

    家长对孩子逆反心理的理解要做到三条。一是在发生冲突时,不要一概否认孩子的观点。家长要倾听、尊重孩子讲话,引导其从不同角度看待一件事情,帮助其避免陷入极端思维方式。二是承认孩子的观点中有道理之处。这样,家长就能开导孩子建立客观认识问题的方法。三是家长要反思自己的观点,不要把不合理的强加给孩子。如此,家长和孩子就能减少冲突。

    家长帮助孩子增强“抗逆力”即抗挫折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家长在为孩子提供舒适的生活、学习环境时,还要严格管理,使其自立,不能对其过分保护和溺爱;二是当孩子在学校受到批评、不平等待遇时,家长要耐心听其解释,鼓励孩子面对现实、想办法摆脱挫折,把孩子的思维、情绪向积极方向引导。三是家长要鼓励孩子学会交朋友、学会倾诉。总之,要培养孩子的效能感、乐观感和归属感。, http://www.100md.com(胥晓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