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ppt&课件 > 课件16 > 正文
编号:11665574
伤寒(typhoid fever) .ppt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486kb)。

    伤寒-目的要求

    1.了解病原体特性及主要预防措施。

    2.熟悉流行病学特点及发病原理。

    3.掌握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伤寒-概述

    * 伤寒(typhoid fever) 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以持续菌血症,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增生性改变,回肠远端微小脓肿及溃疡形成为基本病理特征。

    *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持续性高热、神志淡漠、相对缓脉、脾肿大、皮肤玫瑰疹及白细胞减少等。

    * 主要而严重的并发症为肠出血、肠穿孔。

    伤寒-病原学

    * 伤寒杆菌,属沙门菌属D族(组),革兰染色阴性,呈短杆状,长1~3.5μm,宽0.5~0.8μm,有鞭毛,能活动,不产生芽胞,无荚膜。在普通培养基上能生长,在含有胆汁的培养基中生长较好。

    * 菌体裂解时可释放强烈的内毒素,是伤寒杆菌致病的主要因素。

    伤寒-病原学

    * 伤寒杆菌的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和表面(Vi)抗原能使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

    * 由于O及H抗原的抗原性较强,故可用于血清凝集试验(肥达反应,Widal reaction)以 辅助临床诊断。

    * Vi抗原是决定伤寒杆菌毒力的重要因素。

    伤寒-病原学

    * 伤寒杆菌在自然界中的生活力较强,在水中一般可存活2~3周,在粪便中能维持1~2月,在牛奶中不仅能生存,且可繁殖,能耐低温,在冰冻环境中可持续数月,但对光、热、干燥及消毒剂的抵抗力较弱,日光直射数小时即死,加热至60℃经15分钟或煮沸后立即死亡 。

    * 伤寒沙门菌菌落表面的多层细胞

    * 伤寒沙门菌的周身鞭毛

    * 伤寒沙门菌扁塌而可溶的鞭毛

    * 伤寒沙门菌的内膜(IM)、质周隙(PS)和外膜(OM)

    伤寒-流行病学

    * 传染源 为病人及带菌者。

    病人从潜伏期起即可从粪便排菌,从病程第1周末开始从尿排菌,故整个病程中均有传染性,尤以病程的2~4周内传染性最大。

    伤寒-流行病学

    * 慢性带菌者以胆囊、胆管带菌居多,主要见于40岁以上的妇女;泌尿系带菌者罕见。原有慢性肝胆管疾患(胆囊炎,胆石症等),或泌尿系疾患(肾盂炎,膀胱炎)的伤寒病人则易成为慢性带菌者。

    伤寒-流行病学

    * 排菌期限

    <3M者-暂时带菌者;

    > 3M者-慢性带菌者:

    终身带菌者

    伤寒-流行病学

    * 传播途径

    伤寒杆菌随病人或带菌者的粪、尿排出后,通过污水(重要的传播途径-暴发流行)、食物(引起流行)、日常生活接触(散发)和苍蝇,蝉螂等媒介而传播。

    伤寒-流行病学

    * 人群易感性

    人对伤寒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持久性免疫,再次患病者极少。

    伤寒-流行病学

    * 流行特征

    本病终年可见,但以夏秋季最多。本病以儿童和青壮年居多。 近年来,我国各地发病率降低,其流行高峰已较为平坦。

    流行的伤寒耐药菌株在不断增加,耐菌谱也逐渐扩大。

    伤寒-发病机制

    * 机体抵抗力↑(细胞免疫)→清除细胞内病菌→康复。 机体抵抗力↓,细菌生长繁殖→慢性。

    * 发热-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释放内源性致热物质。

    * 内毒素是伤寒杆菌致病的重要因素。

    伤寒-病理

    * 伤寒的主要病理特点是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增生性反应,以肠道为最显著。回肠下段的集合淋巴结、孤立淋巴滤泡的病变最具特征性。

    伤寒-病理

    * 病程第1周,肠道淋巴组织增生肿胀呈钮扣样突起,尤以回肠末段的集合淋巴结和孤立淋巴结最为显著,肠系膜淋巴结也显著增生与肿大。其他部位的淋巴结,脾脏,骨髓,肝窦星形细胞亦呈增生。

    伤寒-病理

    * 病程第2周,肿胀的淋巴结发生坏死。

    * 病程第3周,坏死组织发生脱落,形成溃疡。侵及血管,引起出血;穿透肌层及浆膜则致穿孔。

    伤寒-病理

    * 病程第4周,溃疡逐渐愈合,不留疤痕。

    * 肠道的病变范围与临床病情的严重程度不一定一致。 少数病例潜伏在体内的伤寒杆菌可再度繁殖并侵入血流引起复发。

    * 肝、脾肿大,主要病变是坏死灶。有伤寒小结形成。

    伤寒-病理

    * 镜下 ,显著特征是炎症细胞的浸润以巨噬细胞为主而无中性粒细胞,此种巨噬细胞具有强大的吞噬能力,胞质内含被吞噬的淋巴细胞,红细胞,伤寒杆菌及坏死组织碎屑,是本病的相对特征性病变,故又称"伤寒细胞"。若伤寒细胞聚集成团,则称为伤寒肉芽肿或伤寒小结。

    伤寒细胞:增生的巨噬细胞胞体增大,核小,被挤于一侧,胞浆内含吞噬的伤寒杆菌。由于吞噬功能增强,常可见被吞噬的淋巴细胞、红细胞、细胞碎片。

    伤寒小结

    伤寒-病理

    * 玫瑰疹镜下为毛细血管扩张和单核细胞浸润,有时可看到伤寒细胞。

    * 少数有肾、骨骼、心肌的损害。

    伤寒-临床表现

    * 潜伏期7~23天左右,一般为10~14天。

    * 其长短与感染菌量有关,食物型暴发流行可短至48小时,而水源性暴发流行时间可长达30天。

    * 根据发病年龄,人体免疫状态,致病菌的毒力与数量,病程初期不规则应用抗菌药物以及有无加杂症等因素,伤寒可分为下列各种类型。

    伤寒-临床表现

    * 一、轻型 全身毒血症状轻,病程短,1~2周内痊愈。多见于发病前曾接受伤寒菌苗注射或发病初期已应用过有效抗菌药物治疗者,在儿童病例中亦非少见。由于病情轻,症状不典型,易致漏诊或误诊。

    伤寒-临床表现

    * 二、普通型-典型伤寒

    * (一)初期 相当于病程第1周,起病大多缓慢(75%~90%),发热是最早出现的症状,常伴有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咽痛与咳嗽等。病情逐渐加重,体温呈阶梯形上升,于5~7天内达39~40℃,发热前可有畏寒而少寒战,退热时出汗不显著。

    伤寒-临床表现

    * (二)极期 相当于病程第2~3周,常有伤寒的典型表现,有助于诊断。

    * 1.高热 高热持续不退,多数(50%~75%)呈稽留热型,少数呈弛张热型或不规则热型,持续约10~14天。

    伤寒-临床表现

    * 2.消化系统症状 食欲不振较前更为明显,舌尖与舌缘的舌质红,苔厚腻(即所谓伤寒舌),腹部不适,腹胀,多有便秘,少数则以腹泻为主。由于肠道病多在回肠末段与回盲部,右下腹可有轻度压痛。

    伤寒-临床表现

    * 3.神经系统症状 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成正比 。患者精神恍惚,表情淡漠,呆滞,反应迟钝,听力减退,重者可有谵妄,昏迷或出现脑膜刺激征(虚性脑膜炎)。此等神经系统症状多随体温下降至逐渐恢复。

    伤寒-临床表现

    * 4.循环系统症状 常有相对缓脉(20%~73%)或有时出现重脉(dicrotic pulse)是本病的临床特征之一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PT附件(486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