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739088
同仁堂不该成礼品店(记者调查)
http://www.100md.com 2008年10月21日 《生命时报》 2008.10.21
     传统王牌药埋没角落 天价保健品吓跑顾客

    在老北京们的记忆里,有个头疼脑热的,家里人会赶紧拿出药箱里的“感冒清热颗粒”;家有老人的,还会存几颗“安宫牛黄丸”,以备不时之需。在人们心目中,“同仁堂”三个字就是健康的保障,即便在西医大行其道的今天,国人说到中成药,首先想到的还是“同仁堂”。可让人不明白的是,这几年,有着三百多年历史、让百姓信赖的同仁堂药店,柜台上的老药越来越少,显眼的都是些高档保健品。难怪很多人都说,同仁堂现在越来越像礼品店,离百姓也越来越远了。

    同仁堂让百姓望而却步

    张奶奶的孙子上火了,本想去同仁堂买点“保赤散”,可到那儿一问,说早不生产了,店员还向她推荐儿童营养品,说“这些一样能去火”。张奶奶拿起一看,价格竟高达100多元。一回身,张奶奶发现周围的柜台上摆满了人参、虫草等高档保健品。“我们家在同仁堂买了几十年的药,现在都不敢进来了,这还是那个同仁堂吗?”70多岁的张奶奶感慨道。“现在的同仁堂越来越不像话了,连原来十几块钱一瓶的益母草蜂蜜,都要装进礼盒卖个三两百元。”李女士摇摇头说:“我家门口超市刚开了一个同仁堂,里面都是保健品,难道同仁堂现在不卖药了?”
, 百拇医药
    同仁堂崇文门药店的三层,人最少,但却是“含金量”最高的。经营的全是高档保健品,动辄几十万元。精美的包装在红色背景的映衬和射灯的照射下,一下子就让人觉得档次不凡。“你别看这里顾客人不多,可卖一单是一单。健康药业柜台总共3个店员,一年能完成1300万元的销售任务。”营业员小陈说她刚来的时候,开个几千元的票手都在抖,现在开几十万上百万的发票都无所谓了。

    10月13日,在北京王府井的同仁堂药店里,记者看到,新装修的深灰色店面外观显得古朴庄重,进去则是另一番天地,富丽堂皇的装修“让它怎么看都不像个药店”。说话间,来自香港和法国的两个旅游团鱼贯而入,游客们在导游的介绍下饶有兴致地参观着各个柜台的产品,不少人还为此掏了腰包。

    在北京通州区同仁堂连锁药店里,当记者请店员推荐去火的药时,店员拿出来的却是别的药厂的成药。再看看旁边的化妆品柜台和保健品柜台,已经比去年面积大了好多。

    就该踏踏实实做药
, http://www.100md.com
    同仁堂创建于1669年(清康熙八年),350年来,历代同仁堂人始终恪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尽心尽力为百姓服务。其中,“安宫牛黄丸”、“大活络丸”、“苏合香丸”等10大王牌和“乌鸡白凤丸”、“牛黄解毒片”、“枣仁安神液”等10大名牌,几乎成了中成药的代名词。但现在,这些老药在同仁堂店里,许多却被埋没在不太起眼的地方。

    同仁堂集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同仁堂本来有800多种成药,现在在生产的,只有400多种了。

    同仁堂里的高档保健品,是由其子公司“同仁堂健康药业”生产的,它定位就是专营中高档保健品,面向中高档人群的。据称,短短几年时间,健康药业采取“店中店”经营模式,在燕莎、赛特、王府井等各大高档商场扎根,触角还伸向了各连锁店。尽管2004年才成立,但同仁堂健康药业已经在整个集团分公司里利润排第三了,眼看就要赶上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这两大传统阵地。”进入保健品领域是同仁堂的发展战略,但卖保健品并不等于就不卖中药了。”该工作人员说。
, http://www.100md.com
    但老百姓对此似乎并不买账,把同仁堂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药品品牌和诸多贵得吓人的保健品放在一起,心理上总难以接受。“卖高档东西是赚钱,可是,同仁堂总该给百姓留点儿地方吧。毕竟能天天吃人参鹿茸的人是少数,多数人还是需要那些便宜的常用药。如果都没有药了,同仁堂还能叫药店?”张奶奶的话也道出了很多人的心声。

    对于同仁堂进军保健品领域,中日友好医院中医科晁恩祥教授表示忧虑,他说:“同仁堂不是靠保健品起家的,是靠药起家的,就该踏踏实实地做药。现在同仁堂药店的商业气息太重,有损人气,有损品牌。”

    对此,北京资深药品营销专家王恒则认为,同仁堂进入保健品领域应该说是件好事。保健品面向的是亚健康人群及年老体弱者,市场需求量极大。并且,从营销的角度看,商家开发高端产品能带动低端产品向上发展。但同仁堂做保健品要注意风险,因为老百姓对同仁堂的认知是“百年老药”,就是疗效好、品质高的药品,而如今很多保健品营销不规范,“保健品”三个字在老百姓眼中的形象并不好,所以如果做不好就会把整体形象往下拉。
, 百拇医药
    企业要担负社会责任

    其实,在这个消费者不愿意看到的转型中,同仁堂也有自己的无奈。首先,首选中药的人越来越少了。在同仁堂崇文门药店,一位店员指着柜台里的“小儿止泻安颗粒”、小儿化食用的“一捻金”等药说,“这些一天卖不出几盒,根本不挣钱。”现在年轻夫妇带孩子看病往往直奔西医儿科,只有少数老人会来买这些老药。其次,原材料上涨给企业带来巨大压力。2005—2006年间1000多元一斤的川贝涨到2000多;仅这一项成本就增加了一倍;十几年前,入野生犀牛角的安宫牛黄丸标价50元一粒,现在药丸即使用水牛角浓缩粉代替,也需350元一粒……这些上涨的成本,如果企业完全自己消化,势必会大幅影响盈利甚至亏本,如果把这些钱涨在药价里,买的人就会少很多了。最后,同仁堂成药种类多,各个兼顾,总体利润就会受损。目前成药一共400多种,为了保证市场供应每种都要生产。同仁堂那位工作人员说:“人家天士力集中力量做丹参滴丸,一个药一年卖10亿元,这在同仁堂是不可能的。”

    不过,晁恩祥表示,原先很多儿科传统的小药都找不到了,说是不赚钱,但过去同仁堂也不是所有药都赚钱啊,企业就该负担起这样的社会责任。“很多药,同仁堂再不做,还能指望谁做啊?”

    王恒则建议,老品牌进入新领域,最好另创一个差异化的品牌,并在经营上剥离开,否则可能影响老牌子在百姓心目中的形象;并且,可以明明白白告诉消费者哪个是“同仁堂”,哪个是“同仁堂健康药业”,以免大家有“走错了门”的感觉。▲, http://www.100md.com(●本报记者 张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