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学论坛报》 > 2008年第41期
编号:11712171
消化病学研究:可否另辟蹊径
http://www.100md.com 2008年10月23日 《中国医学论坛报》 2008年第41期
消化病学研究:可否另辟蹊径

     2008年10月10-12日,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消化疾病学术会议在古都西安召开。开幕式上首先奏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随后消化病学分会主任委员樊代明院士进行报告,他朗声说,“国歌使我们每一个人激情澎湃,那么就让我们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展望消化病学的研究热点与发展。”现节选樊院士的部分讲稿,与读者分享。

    随着医学科学的整体发展,消化系统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治疗乃至预防,在过去一百年里取得了显著进展。然而,有限的人类认识与深奥的生命科学之间的距离尚远,消化病学领域中还有大量棘手的问题令我们费解,认识和解决这些难题恰恰是消化病学未来发展的出路。

    交界处“交”出的问题

    凡称“交界处”者,常为多事之地。那里成分混杂、热闹喧嚣,国与国的交界处、城乡交界处、水陆交界处……古今中外无不如此。人体消化道的多个交界处,也常为病变“作乱”之地。胃与十二指肠的交界处是消化性溃疡的好发部位;回肠与结肠的交界处,即回盲部,是结核、肿瘤和克罗恩病争相发生的地方;胃与食管的交界处是巴雷特(Barrett)食管和食管腺癌多发之处。
, http://www.100md.com
    其中,Barrett食管的本质是食管远端的复层鳞状上皮被单层柱状上皮所取代。目前有学者认为这是由于患者生活习惯的改变或工作压力的增大,致使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导致胃黏膜生长上移。事实上这只是一种现象的描述及猜测,其本质还不清楚。笔者认为可能是该处组织受到频繁损伤后,干细胞的修复和分化出现异常所致。

    感必染与感而不染

    影响人类的肝炎病毒有多种,目前危害最大的是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其中,乙型肝炎慢性化机制的研究一直备受关注。近期的研究提示,人类白细胞抗原、细胞因子等与乙肝病毒(HBV)感染结局有关。值得关注的是,相同的病毒分离株在感染不同宿主时,其临床表现和转归会有很大差异,甚至有的完全不发病,这可能与遗传易感性有关。

    遗憾的是,目前有关肝炎研究的绝大多数结果都来自于肝炎患者,即只探索了“感必染”,假如我们更多关注健康携带者,探索“感而不染”,也许能让我们从中获得突破。
, 百拇医药
    牵一发而动全局

    近20年的改革开放使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但是随着人们吃饱吃好以及太饱太好,最近几年重症胰腺炎的发病率急骤升高,而且这种疾病在多数医院的死亡率高达70%以上。

    在重症胰腺炎的发病中,局部的炎症、渗出坏死的面积程度是有限的,关键是这种炎症的相关效应对全身危害性的放大,即常说的“牵一发而动全身”。

    了解这种级联反应的过程,捕捉关键的生物因子,判断清楚因、果、主、次,才能“纲举目张”、有的放矢,才能“擒贼先擒王”。

    “大刀进行曲”的不同唱法

    人体的恶性实体瘤,约60%以上发生在消化系统,早期诊断依然是提高预后的关键。但是,目前在早期诊断方面,特别是普查方面,依然存在经济及技术上的难题,所以临床上仍以晚期患者居多。
, http://www.100md.com
    治疗晚期肿瘤的方法有手术、化疗、介入治疗、放疗或免疫治疗等,单一治疗的效果常常有限,但如果多种治疗同时进行,不仅经济负担重,而且病人的身体也将难以承受。

    问题是要总结经验,不同患者的肿瘤,不同分期的肿瘤,不同分类的肿瘤,对治疗的疗效是不一样的,应该区别对待。而用什么方法对其加以区别,既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又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这就是循证医学指导下的个体化治疗。

    一种药对某一肿瘤可能只有50%的有效,但只要找出了这50%的患者,只给他们用药就可以获得100%的效果,而给另外50%无效患者不用药,也就相当于减少了100%的副作用。

    小题何必大做

    微创诊疗的优点是病人的痛苦小、花费少、恢复快,这也是医学始终追求的目标。内镜技术的发展,给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带来了一场革命。目前,消化内镜已成为胃肠道包括胆管、胰腺疾病的重要诊疗手段。

    微创技术大大提高了消化道病变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率。不但减少患者检查时的痛苦,还提高了检查的安全性和成功率。微创的观念也已经得到许多专家的认同。

    微创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的发展永无止境,可以预测微创技术将是本世纪医学发展的重要方向。,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