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理论书籍 > 现代著作 > 图书全文 > 《痰症论》 > 第七章 痰病的诊法
编号:11682028
一、望诊
http://www.100md.com 《痰症论》
     痰致病证,甚为庞杂,临床各科均可发生。中医文献有“顽痰怪症”之称,不仅说明了治疗某些痰病难以速效,而且也谈及了痰病痰证的症候怪异,变化无穷,因此要正确地判断和治疗痰病痰证,就必须对痰病痰证的有关情况,进行系统周密地调查,这就需要运用中医的诊法,详细地收集临床资料,以识别病证,推断病情。中医的诊法包括望、闻、问、切,简称四诊。四诊主要:首望、次闻、再问、终切,四者之间,相得益彰,必须四诊合参,联贯思索。现将四诊在中医痰病中的应用简述如下。

    一、望诊

    通过视觉对患者的神色、形态、局部变化以及分泌物、排泄物等有目的地进行观察,以获得有关的症候资料,称为望诊。中医特别重视望诊。古谓“望而知之谓之神”。

    (一)望神色

    望诊之要,先观形色,神色包括精神和气色。正常的神色是:眼睛灵活,目光炯炯,神知不乱,语言清亮,精神充沛,动作矫健,面色红润光泽。人的精神状态和气色变异,则可显示人体的机能状况和痰病的轻重缓急。症见神志忧惚,表情淡漠,寡言少语,闷闷不乐,甚则精神发痴,哭笑无常,多为痰气凝结,阻蔽心神的痰癫症;烦躁不安,登高而歌,弃衣而行,呼号怒骂,表情多变,为痰火扰心的痰狂证;突然昏仆,痰潮气促,四肢抽搐,口吐涎沫,两目上视,为痰迷心窍、肝风内动的痰痫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厥冷,喉中痰鸣,为痰气郁阻的痰厥证;精神抑郁,表情呆钝,默默无言,脘腹胀满,为湿痰阻窍的痰呆症;面赤光亮如涂油为痰热外透;面色晦暗或眼眶周围晦暗,为痰浊壅塞,气血不荣。楼英在《医学纲目》中记载:“凡有痰者,眼皮及眼下,必有烟灰黑色,举目便知,不待切脉。眼黑而颊赤者,热痰也;面大黄色,亦热痰也。外症必须满膈热,口干思冷,大便秘结,小便赤热,久必生风,或眩晕耳鸣眼花,多虚证。……眼黑而行走呻吟,举动艰难者,入骨痰也,其证遍体骨节疼痛。眼黑而面带土色,四肢痿痹,屈伸不便者,风湿痰也。眼黑而气短促者,惊风痰也”。
, 百拇医药
    (二)望形体

    形体与五脏相应,所以五脏痰病必形之于外,形肥而食少,或肌肉松软如绵,掌厚指短,手足作胀,见于痰湿肥胖。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眼㖞斜,神志不清,喉中痰鸣为中痰证。两手颤动兼麻木,胸胁满闷,干呕恶心,口粘为风痰手颤。手臂痿弱不能升举,或一臂麻木不仁,时复转移一臂,为痰浊流注筋脉所致的痰痿证。

    (三)望局部

    眼睑皮里内外,有核隆起,细如米粒或黄豆,甚则大如蚕豆,不痛不痒,推之可移,触之较硬,为痰阻经络,结于胞睑的脾痰核。骤起目偏视向内或外,多发单眼,患眼睑胞下垂,睛珠运转受阻,视一为二,素有胸闷呕恶为痰湿阻络目偏视。目不欲睁,云雾移晴,兼头蒙不爽,痰多胸闷,为痰浊停聚,清阳不升。喉部一侧或两旁形如龙眼而突起,顶部大根蒂小,质较软,表面光滑为喉瘤。口角流涎不止,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喉中痰鸣,二便闭结,为风痰上涌的痰实中风证。喉间多痰,吞咽困难,口干咽燥,胸膈痞满,为痰火郁结,胸膈不利的“痰膈”证。
, 百拇医药
    (四)望 舌

    舌诊是望诊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中医诊断痰病的特点和宝贵经验。舌诊的内容包括舌质和舌苔两部分。不浮起为色,浮起为苔,苔能剥脱。舌质之色观脏器之虚实。病则是苔之根,苔为病之苗。有诸内必形于诸外,视舌苔则知病情轻重深浅。痰病为五脏所伤,故舌诊为辨证的重要依据。舌质和舌苔必须相互参照,综合分析。

    凡舌苔粘腻,或白或黄,是痰之候。白而粘腻者为湿痰,白厚腻兼滑者为寒痰,黄而粘腻者为热痰、火痰,灰黑而粘腻者为湿痰兼有郁热。“白而厚如豆腐脑铺舌,痰热症也” (《察舌辨证新法》)。舌苔黄厚而干为痰热壅盛,或顽痰化火。舌质淡红,舌体萎软无力转动,苔白厚滑腻,为痰湿阻络的舌萎。舌淡而肥大,苔滑腻,为阳虚痰湿内停。舌红绛苔黄腻,为邪热入营,素有痰火,以致痰涎内闭之候,必防痉厥。舌质红绛,舌麻木,苔黄腻或黄厚而燥,为痰火上壅。舌绛上浮粘腻之苔,发于夏日为暑蒸湿浊成痰,舌紫苔腻而干为痰火扰心,舌淡紫苔滑腻,为阳虚痰盛,或痰瘀同病。舌伸出不收,舌体胀满,苔黄腻为心火挟痰。舌纵,舌强硬难出,为风痰闭阻经络。吐弄舌,痰涎壅盛,醒后如常人,为风痰气逆上扰的痰痫证。舌麻木,苔腻或滑为风痰阻滞;舌下结肿如匏,光软如绵为痰包。

    (五)望痰涎

    主要是观察痰涎的色、质、量的变化情况,为辨证分析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一般来说,痰白色清为寒痰;痰白量多为湿痰;痰黄而腻为热痰;痰色灰黑为火痰;形如破絮,色如煤炲的是老痰。滑而易咯是脾经湿痰;燥而难咯是肺经燥痰;青多泡沫是肝经风痰;坚而成块属心经热痰;带有黑点而清稀,属肾经寒痰。,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