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683445
经络形态学研究告诉了我们什么
http://www.100md.com 2008年10月29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3015期
     我国经络形态学研究的历史可以说是从1956年经络实质的研究被列为全国自然科学发展规划的重点项目起到文革期间为止。许多科学家投入到这方面的研究中来,从尸体解剖、动物活体解剖中去观察、去寻找经络的实体形态结构,或在显微镜下寻找经络穴位的特异组织结构……他们以赤诚地热情,循着西方医学的足迹,从组织形态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工作,然而却收效甚微;只是发现似乎经脉线上神经分布比较丰富,并没有找到一个特异的实体结构来。1963年,朝鲜的金风汉报道他们找到了经络和穴位的实体,发现了“风汉小体和风汉管”等结构,为了及时跟踪国内外经络研究的动向,弄清楚这个问题,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国家卫少部组织了一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了“重复工作”。为了加强经络研究的力量,1964年在中医研究院成立了经洛研究所(现针灸研究所的前身)。由著名生物学家张锡均和李肇特教授主持工作.从形态学的角度对经络的实质进行了大量的、广泛的探讨。他们未发现穴位和经脉线有什么特殊的经络实体结构。重复工作的结果虽然是阴性的.但它充分表明我国科学工作者对经络研究工作的严肃认真。经络的特异形态学研究终因“风汉小体”风波而陷入窘境,于是人们朦胧的感觉到,试图寻找出经络的特异形态结构来,似乎是不可能的。
, 百拇医药
    这次研究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和针灸学发展的客观需求两方面的原因。解放前,针灸学曾一度受到国民党政府的摧残,认为是一种野蛮不文明的疗法。清王朝即以“针刺火灸,非事君之所宜”为借口,将太医院针灸科永久停止。而其后的国内反动政府也不断地叫嚣着废止中医,而且采取了一系列限制中医及针灸的反动措施,造成了针灸的衰落。建国后,中央制定了保护与发展中医药的方针政策,传统的针灸学枯木逢春,又以其卓越的疗效活跃于临床。但是针灸为何能治病?其治疗疾病的原理究竟是什么?科学家带着疑问审视了整个针灸学的基本理论后,发现经络理论是针灸学的基础,是针灸学的核心。于是人们自然会想到,要证明针灸是科学的,要进一步提高针灸临床疗效,必须先证明经络理论是科学的。必须先揭示经络的本质。

    研究伊始,人们基于这样的研究思路,任何功能都能够找到与之相对应的实体结构,结构是功能产生的基础。于是把西方医学惯用的“沿着线性因果链去追踪产生特定功能的特定的终极实体”这样一个惯用的武器用于经络研究,形成了上述的经络研究。
, http://www.100md.com
    可以这么认为,这段时间内的经络研究研究工作收效甚微,但意义重大。10年来的形态学研究对整个经络实质的研究没有起到多大的推动作用,甚至由于未能找到一个特异性的组织结构而使许多人怀疑经络是否真的存在。说其意义重大,这是因为:第一,正是这个时间段内,针灸学步入了真正意义上的与现代自然科学的结合;第二,通过广泛的科学实践,逐步形成了一支具有中西医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并掌握了现代科学技术的经络研究队伍,为今后经络研究的继续开展创造了条件。第三,虽然在大体解剖或显微解剖的水平上,在穴位处均未发现有别于已知生物学结构的东西,但已知结构在该处的分布仍具有某些特点。这些具有一定特点的已知结构可能与经络的物质基础有关。这些都为以后经络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因而这一时期内的工作实际上是针灸学复兴的开始,也是经络的现代研究的起步阶段。

    这段时间内经络研究的思路主要是沿袭了西方医学对人体的认识,众所周知,现代医学对人体的认识采用了分析的方法,沿着系统、器官、组织、细胞、亚细胞、分子这一主线向纵深层次发展。但就从现在的科技发展速度和进度而言,这条从宏观到微观的路还远远没有走到尽头,因而早期的经络研究从形态学入手无疑是有价值的。今后在形态方面还要花大力气,下大功夫。然而局部毕竟代替不了整体,分析不等于综合,在继续走向微观的同时,更要注意联系各种结构在组织器官、细胞、亚细胞、分子水平的协同性或同一性,即要在个性中寻找共性。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到,经络是人体的综合调节系统,若仅着眼于经络线或穴位上的物质基础,而不着眼于经络的整体性,不从宏观方面着手进行研究,即“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样的研究思路无疑是片面的。同样,若“把经脉线与经脉脏腑联系调节等功能活动分离开,孤立地去考察它的物质基础,结果将会愈来愈偏离经络的本质。, http://www.100md.com(郭 义 王广军 天津中医药大学实验针灸学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