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ppt&课件 > 课件08 > 正文
编号:11682417
抗真菌药物的作用机制及耐药性.ppt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1485kb)。

    抗真菌药物的作用机制及耐药性

    真菌耐药的定义

    * 真菌的耐药性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即抗真菌药物对真菌感染治疗失败。

    * 临床上患者通常通过3种途径感染耐药真菌:

    * (1)患者体内定植或感染的真菌发生基因突变,从而产生耐药。

    * (2)由于药物的选择压力作用,使患者体内原有或感染的固有耐药的非优势菌成为优势菌。

    * (3)患者一开始就被耐药的真菌感染。

    真菌病目前存在的问题

    > 发病率上升

    > 预后严重病死率高(病死率念珠菌40%,侵袭性曲菌病50-100%)

    > 念珠菌属中非白念株增多,耐药程度高

    > 少见的真菌感染增多-(足根霉菌属、镰刀菌属等)-治疗困难

    > 诊断困难

    > 现有的抗真菌药-品种少,疗效不满意,毒性大

    抗真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 影响真菌细胞膜合成

    * 影响真菌细胞壁合成

    * 影响真菌核酸合成

    了解麦角甾醇

    * 麦角甾醇是构成真菌细胞膜的重要成分

    * 作用:

    对于维持细胞膜的流动性、生物调节以及立体结构均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构成真菌细胞膜的甾醇应该是C-4位去甲基化的。

    作用于真菌细胞膜的抗真菌药物

    * 两性霉素B及其酯类制剂

    * 吡咯类抗真菌药 咪唑类

    三唑类

    * 烯丙胺类药物

    * 两性霉素B及其酯类制剂包括:

    * 两性霉素B

    * 两性霉素B含脂复合体(Abelcet,ABLC)

    * 两性霉素硫酸胆甾醇(Amphotec,ABCD)

    * 两性霉素B脂质体(AmBisome, L-AmB )

    多烯类-两性霉素B

    优点:抗真菌谱广,疗效确切

    耐药真菌少,半衰期长(24h)可一日一次用药

    缺点:蛋白结合率高>90%血药浓度相对较低,不进入

    脑脊液,毒性大,不良反应多(即刻肝、肾、血

    液、低钾、心脏等)

    给药需从小剂量递增

    对某些真菌效差或无作用(土曲菌、毛霉菌、皮

    肤、毛发癣菌)

    含脂两性霉素B

    > 抗真菌作用与两性霉素B同

    > 在体内迅速为R-E系统摄取,主要分布于肝、脾、肺等组织

    > 肾毒性低

    > 某些含脂制剂的即刻反应较轻

    > 适应证:深部(系统性)真菌感染

    * 伴显著肾功能减退及不能耐受两性霉素B常规制剂者

    * 经两性霉素B常规制剂治疗无效者

    多烯类药物的作用机制

    * 与真菌细胞膜磷脂双分子层上的甾醇发生交互作用,导致细胞膜产生水溶性的孔道,使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最终导致重要的细胞内含物流失而造成菌体死亡。

    * 通过刺激巨噬细胞,调整自体免疫功能。

    多烯类药物产生耐药性的主要机制

    通过编码5,6-甾醇去饱和酶的基因发生突变,使其细胞膜中的麦角甾醇结构发生了改变,导致细胞膜的流动性改变,降低了药物对细胞膜的亲和力。

    对两性霉素B耐药菌的出现频率仍非常低。

    吡咯类抗真菌药

    * 咪唑类: 酮康唑、克霉唑、咪康唑和益康唑等

    (口服吸收差,目前均作为局部用药)

    * 三唑类: 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

    处于研究阶段

    沙康唑

    SDZ89-485

    SCH39304(SM8668)

    新的三唑类特点

    > 优点:

    > 实验动物中对免疫缺陷动物真菌感染有效

    > 广谱抗真菌药:条件致病真菌,包括非白念、耐Flu白念、曲霉菌、皮肤真菌

    > 生物利用度好

    > 缺点:

    作用靶位对真菌的生存并非必需

    吡咯类药物作用的作用机制

    * 吡咯类药物作用的主要靶酶是14-α-去甲基酶(14-DM)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PT附件(1485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