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ppt&课件 > 课件09 > 正文
编号:11682599
免疫因素在血液病发生与发展中的作用.ppt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100kb)。

    免疫因素在血液病

    发生与发展中的作用

    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 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是由于免疫机制引起的红细胞寿命缩短、破坏增加所致的各种溶血性贫血。

    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分类

    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1. 温抗体型

    1)原发性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贫血

    2)继发性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贫血

    * SLE及其他自身免疫病

    * 慢性淋巴系统白血病,淋巴瘤等

    * 肝炎及其他病毒感染

    2. 冷抗体型

    1)原发性冷凝集素综合症

    2)继发性冷凝集素综合症

    * 支原体肺炎,传单及其他病毒感染

    *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

    3)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

    * 原发性

    * 梅毒,病毒感染

    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分类

    二、药物引起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 半抗原型

    * 免疫复合物型

    * 自身抗体型

    三、同种异体抗体引起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 溶血性输血反应

    * 新生儿溶血症

    * 异基因移植伴贫血

    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 AIHA是一组异质性疾病,由于免疫机能异常,机体产生对红细胞的自身抗体,导致红细胞破坏增加,由此产生的贫血

    1. 抗体形成的机理

    1) 红细胞膜抗原的改变:某些致病因素作用于正常红细胞表面后,使红细胞膜正常结构发生改变,刺激免疫活性细胞产生抗体,当这种抗体吸附于自身或供者的红细胞上,可发生溶血。

    2)机体对某些病毒,支原体,细菌产生的抗体,交叉作用于自身红细胞,引起溶血。

    3)机体对免疫活性细胞的自我识别能力丧失,以致免疫反应异常,产生自身抗体

    4)产生红细胞自身抗体的细胞株可能起源于体细胞的突变

    5)遗传的影响及胸腺的作用与自身抗体形成有关。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自身抗体的性质

    实验室检查

    一、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 Test, DAT)

    是测定结合在红细胞表面上不完全抗体和或补体的较敏感方法,为诊断AIHA较特异的实验室指标。

    红细胞膜的Q电位使两个红细胞间保持一定距离。不完全抗体(IgG)分子较小,无法架接两个邻近的红细胞而只能和一个红细胞抗原相结合。用正常人血清免疫家兔,取得抗人球蛋白抗体是完全抗体,可与多个不完全抗体的Fc段相结合,起搭桥作用而导致红细胞凝集现象。由于免疫血清的不同,可制就抗IgG和或抗补体的特异 Coombs血清。因此温抗体型 AIHA,根据 Coombs试验结果又可分为三种亚型:1. IgG型,24%;IgG及C3型,60%;C3型,12%。

    少数AIHA患者虽有典型临床表现,并对激素疗效较好,但Coombs试验则为阴性,可能为 IgA或 IgM类型。

    各种类型AIHA中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

    实验室检查

    二、冷凝集素试验 CAS患者的血中存有完全抗体,例如支原体性肺炎并发溶血时,冷凝集试验阳性,效价可高至1:1000甚至1:16000(正常1:64)。4oC时冷凝集效价增高,并不一定提示有溶血反应;当温度升高至30oC,在白蛋白或生理盐水内,凝集素效价仍然增高,即具有CAS诊断价值。慢性原发性 CAS,血清电泳中可见单克隆免疫球蛋白。

    三、冷热溶血试验(Donath-Landsteiner, D-L) PCH患者冷热溶血试验可阳性,为诊断PCH的重要实验室依据。冷热抗体在16oC时结合在红细胞膜上;当温度升高后,抗体与细胞分离,而补体却作用于致敏红细胞而发生溶血。

    实验室检查

    四、其他 在温抗体型AIHA,血清华氏反应可呈阳性,免疫球蛋白增多,抗核因子阳性,循环免疫复合物增高,C3低于正常等。在CAS,室温下静脉抽血可呈现红细胞自身凝集现象,酸溶血试验也可阳性。PCH反复发作后,可有含铁血黄素尿。

    五、兼有温、冷双抗体者多有抗红细胞的温抗体(IgG)及C3,兼有冷凝集素,但无冷热(D-L)抗体。冷凝集素效价4oC最高,但均未超过1:64,随温度升高,效价虽降低,但在室温或甚至37oC时仍出现凝集,与CAS所见显然不同,称高热幅度异常冷凝集素。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多样化,除溶血表现外,无典型征象。

    一、温抗体型 发病女性为多,婴儿至老年均可累及,73%系40岁以上。急性发病多见于小儿,尤其是伴有感染者;偶见于成年。起病急骤者有寒战、高热、腰背痛、呕吐、腹泻。症状极严重,可有休克及神经系统表现,如头痛、烦躁以致昏迷。

    慢性起病先有虚弱及头昏,几个月后发现贫血,程度不一;代偿期红细胞在正常范围。黄疸为首者较少见。半数以上有脾大,一般轻至中度,质硬不痛。1/3有中等肝大,不痛。淋巴结多不肿大。如同时伴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称Evan综合症。

    临床表现

    二、冷抗体型 分为冷凝集素综合症(CAS)及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PCH)。

    CAS主要发生在中年及老年。原因不明性的CAS较稳定,进展缓慢。冬季病情加重时有血红蛋白尿,但不伴有发热和肾功能损害。受寒后耳廓,鼻尖,手指及足趾发绀,随室温升高而消失 。流向皮肤及皮下组织的血液中的冷抗体可使红细胞凝集,并与补体结合。体征可仅有贫血和黄疸,但肝脾淋巴结都无明显肿大。

    PCH发生在所有年龄组。是一种以局部受寒后突然发生的急性溶血和血红蛋白尿的少见疾病。全身反应及血红蛋白尿可在几小时内消失,也可持续数天。患者可有脾大及黄疸。临床表现较CAS重。PCH除继发于梅毒外,也发生于水痘,传单,麻疹,腮腺炎甚至发生于并无任何疾病的患者。

    兼有温冷抗体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早在1918年已有病例报道,此后国内外均有少数报道,约占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3.7-8.3%。各组年龄均有,以50岁以上为多。多继发于SLE及淋巴增殖性疾病。确诊时均有严重贫血及不同程度黄疸,但溶血程度与寒冷接触关系并不密切,极个别有血红蛋白尿及雷诺现象,多有肝脾肿大。

    治疗

    一 病因治疗

    二 肾上腺皮质激素

    三 达那唑

    四 环孢霉素A

    五 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

    六 脾切除

    七 免疫抑制剂

    八 输血

    冷抗体患者的治疗问题

    急性继发性冷凝集素综合征病程短,可自愈,仅以保暖和支持疗法为主。对慢性患者输血更要慎重,输入的红细胞更易遭受冷抗体损害。激素和脾切除效果均不理想。

    药物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药物应用

    体内代谢

    代谢产物与血细胞相互作用

    疏松或稳定的药物(代谢产物)细胞复合物

    新抗原形成

    免疫反应

    抗体产生

    药物(代谢产物) 自身抗体

    依赖性抗体

    共同作用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PT附件(100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