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文化随笔41·舌诊
http://www.100md.com
2008年11月21日
中医有舌诊,我们可以了解一下。
《黄帝内经灵枢·脉度》:“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大意是说,人的心脏之气通于舌,所以心气和顺则舌能够分辨五味。《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心主舌。”
所以,如果舌的分辨味觉的能力降低,应该是心气不和顺的原因。《黄帝内经灵枢·本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所以要注意养心调节性情。
《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大意是说,中央、黄色都通于脾脏,脾脏开窍于口,藏精华于脾脏,所以脾脏的疾病在舌头上反映出来。《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散舌下。”
舌苔是舌上所生的垢腻物。外感物在表时,往往无苔。渐入于里,与津液相搏,则舌苔上的垢腻增多。
据《中国医学大辞典》,我们列举如下几种舌相。
1、白苔舌:此舌一般为邪在机表之侯。伤寒邪在皮毛,初则舌有白沫,次则白涎白滑,再次白屑白疱。所谓伤寒,是指中风和风寒温热湿诸病。《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
2、黄苔舌:此舌为邪入于里之舌。伤寒初病无此舌,传至少阳也没有此舌,直到阳明腑实,才有此苔。初时微黄,次则深黄而滑,甚则干黄、焦黄,兼见大热、大渴,便秘、谵语、小便失禁等症状。谵语,病中的人神志不清、胡言乱语。
3、黑苔舌:伤寒五七日,舌见黑苔,最为危侯,有生命危险。也有虚寒症而见黑苔者,其舌色必润而不紫赤,必须仔细辨别。
4、蓝苔舌:此舌为肝木之色发见于外之侯。
5、霉酱色苔舌:此为寒伤太阴,食停胃腑之侯。夹食伤寒,一二日间即有此舌。
6、灰色舌:伤寒直中阴经,则即时舌变灰黑而无积苔;若热传三阴,必四五日表症罢,而苔开始变为灰色。
7、红色舌:此舌为心胃伏热由里达表之侯。
8、紫色舌:此舌为酒后伤寒,或大醉露卧当风,或已病仍然饮酒,或感冒以葱姜酒发汗代药,汗虽然出,但酒热留于心包,冲行经络,以致舌为紫色,而又有微白苔。
9、妊娠外感舌:妊娠外感,邪入经络,轻则母病,重则子伤。所以一般治疗,都是先固其胎气,胎安则母子俱安。面以侯母,舌以侯子,色泽则安,色败则险。
所谓外感,就是病自外而来的意思。太阳经脉,位置在表,故风寒之病,此先受之;传染病(时疫)则多从口鼻而入,而达于胃肠(阳明经),所以,时疫诸病,阳明经先受之;至于伏气发温,多在三焦半表半里(少阳),故先见少阳证,甚则兼入心包络(厥阴)而见厥阴证。故外感注重太阳,时疫注重阳明,伏气注重少阳。
了解这些内容,可以帮助我们很好地进行相应的养生(养脏腑)来防止疾病。例如:紫色舌就要注意应该戒酒。
2006年11月13日于北京
, http://www.100md.com
《黄帝内经灵枢·脉度》:“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大意是说,人的心脏之气通于舌,所以心气和顺则舌能够分辨五味。《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心主舌。”
所以,如果舌的分辨味觉的能力降低,应该是心气不和顺的原因。《黄帝内经灵枢·本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所以要注意养心调节性情。
《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大意是说,中央、黄色都通于脾脏,脾脏开窍于口,藏精华于脾脏,所以脾脏的疾病在舌头上反映出来。《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散舌下。”
舌苔是舌上所生的垢腻物。外感物在表时,往往无苔。渐入于里,与津液相搏,则舌苔上的垢腻增多。
据《中国医学大辞典》,我们列举如下几种舌相。
1、白苔舌:此舌一般为邪在机表之侯。伤寒邪在皮毛,初则舌有白沫,次则白涎白滑,再次白屑白疱。所谓伤寒,是指中风和风寒温热湿诸病。《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
2、黄苔舌:此舌为邪入于里之舌。伤寒初病无此舌,传至少阳也没有此舌,直到阳明腑实,才有此苔。初时微黄,次则深黄而滑,甚则干黄、焦黄,兼见大热、大渴,便秘、谵语、小便失禁等症状。谵语,病中的人神志不清、胡言乱语。
3、黑苔舌:伤寒五七日,舌见黑苔,最为危侯,有生命危险。也有虚寒症而见黑苔者,其舌色必润而不紫赤,必须仔细辨别。
4、蓝苔舌:此舌为肝木之色发见于外之侯。
5、霉酱色苔舌:此为寒伤太阴,食停胃腑之侯。夹食伤寒,一二日间即有此舌。
6、灰色舌:伤寒直中阴经,则即时舌变灰黑而无积苔;若热传三阴,必四五日表症罢,而苔开始变为灰色。
7、红色舌:此舌为心胃伏热由里达表之侯。
8、紫色舌:此舌为酒后伤寒,或大醉露卧当风,或已病仍然饮酒,或感冒以葱姜酒发汗代药,汗虽然出,但酒热留于心包,冲行经络,以致舌为紫色,而又有微白苔。
9、妊娠外感舌:妊娠外感,邪入经络,轻则母病,重则子伤。所以一般治疗,都是先固其胎气,胎安则母子俱安。面以侯母,舌以侯子,色泽则安,色败则险。
所谓外感,就是病自外而来的意思。太阳经脉,位置在表,故风寒之病,此先受之;传染病(时疫)则多从口鼻而入,而达于胃肠(阳明经),所以,时疫诸病,阳明经先受之;至于伏气发温,多在三焦半表半里(少阳),故先见少阳证,甚则兼入心包络(厥阴)而见厥阴证。故外感注重太阳,时疫注重阳明,伏气注重少阳。
了解这些内容,可以帮助我们很好地进行相应的养生(养脏腑)来防止疾病。例如:紫色舌就要注意应该戒酒。
2006年11月13日于北京
,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