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中华名医 > 第一届国医大师 > 路志正
编号:11700611
一位老中医30年的见证 ——路志正对中医药发展的回顾与思考
http://www.100md.com 2008年12月1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3034期
     30年,仅是历史长河的一瞬,但改革开放的30年,却是中国经济崛起腾飞的30年,也是中医药事业快速发展的30年。初冬时节,记者就30年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变化采访了我国著名中医专家、中国中医科学院资深研究员路志正。他不仅目睹了中医药发展的点点滴滴,而且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推动中医药事业的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

    首创内科研究室 提高中医药学术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之后,卫生部党组明确提出了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长期并存,并各自独立发展的卫生方针。如何突出中医药特色,发展中医药事业,这一问题摆在了每一位中医工作者面前。

    作为新中国以来研究中医风湿病的创始人之一,路老回忆,从风湿病研究室的成立到今天的全国性的二级学会,已经历了27年的历史。1979年,在武汉成立的中华中医内科学会上,分设痹病、脾胃、中风等12个专题学术组。1981年3月,赵金铎与路老、谢海洲等老教授共同提议,成立了以研究痹证和疑难杂症为主的内科研究室。研究室首先从中医学术自身建设入手,在中医病历书写、查房、会诊、病历讨论、收治急性病、疑难病等方面突出了中医的诊疗特色,做到能中不西,针药并施,内服外敷,药物与饮食相结合。由于疗效非常好,受到患者和同仁的好评,使得很多外地同道前来参观学习。
, http://www.100md.com
    1983年在大同首次召开了全国痹病脾胃病学术会议。以后又分别于1989年在庐山成立了全国痹证专业委员会,1995年在无锡成立了中国中医药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他与已故著名中医专家焦树德从痹病学术组正副组长到连任八届学会主任委员,主持召开了多次风湿病全国性或国际性的学术会议。不仅通过了“全国风湿病科研协作方案”,还制定了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分会风湿病的诊断、治疗、疗效评定标准(修订稿),第一次对中医风湿病的诊治进行了规范和统一,为开展全国性的协作研究奠定了基础。

    “过去中医多是大内科,缺乏专科专病人才,因此风湿病的发展离不开专病人才的培养。”路老说,从1983年雁北会议开始,我们就把提高临床疗效与人才培养作为主要任务。把有治疗痹证专长的名老中医聘为顾问,在学术上指导、把关,言传身教,培养出了一批中青年专家,形成了老、中、青结合的人才梯队,提高了各地风湿病的诊治水平。

    随后,他们根据风湿病常见症状和证候特点,确立湿热阻络证、寒湿阻络证、瘀血阻络证、肝肾不足证、寒热错杂证五种常见证候,依证立方,制定出尪痹冲剂、湿热痹冲剂、寒湿痹冲剂、瘀血痹冲剂、寒热错杂痹冲剂等系列方药,在全国进行临床观察多年,疗效显著。2001年,学会又组织全国12家医院完成了3000多例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再评价工作。这项工作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开辟了医药结合、企业与学会结合研发系列中药之路。
, 百拇医药
    多次上书 呼吁发展中医药

    关注中医药命运,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摇旗呐喊,四处奔波,是老中医的优良传统。

    1981年11月21日下午,由中华全国中医药学会副会长任应秋主持,召开了在京部分中医教授座谈会,其中有耿鉴庭、刘渡舟、王绵之、程莘农、颜正华、方药中、程士德、焦树德和路老。座谈形成了会议纪要《科技工作者建议》第85期,建议内容包括4点,中央检查中医药工作,总结经验教训,结合新的形势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保证中医药事业得以健康发展,造福于人民,造福于后代;把中医药管理工作从卫生部分离出来,成立“中医药总局”,直接隶属国务院领导,而且各个省市也相应成立了专管中医药的机构,以便加强中医药的管理工作;对中医药工作应予立法,保证其工作的开展;明确中医医院、中医学院、中医研究单位的方向是“纯中医”,是为“纯中医”服务的。该建议为最高领导层制定中医政策提供了参考,起到了推动中医工作的作用。

, 百拇医药     为了促成国家中医局的成立,1984年,邓铁涛给徐向前写信,引起了中央政治局领导的高度重视;路老作为全国政协第六、七、八届委员,也积极参政议政,与老中医们一道,利用各种机会积极建言献策,为落实中医政策,推动中医发展而努力。

    1985年,中央书记处提出“把中医与西医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1986年,国务院决定成立直属的国家中医管理局,从而改变了中医工作长期以来处于从属地位的被动状态,开创了中医工作的新局面,有力地推动了中医事业的振兴和发展。但是,仍然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严重影响中医学的继承和发展。当时最突出的问题,是地方上的中医管理机构迟迟建立不起来,全国只有几个省成立了中医管理局,且多数是处级单位,工作人员极少,市县级行政单位,没有相应的管理机构,形成上下脱节的“高位截瘫”状态。

    为此,1988年3月,在全国政协第七届第一次会议上,路老联合了刘志明、程莘农、顾伯华、魏龙骧等16位委员提出提案,健全中医管理机构,改革中药管理体制。
, 百拇医药
    1990年的政协会议期间,路老联合王绵之、凌一揆、王孝涛、张镜人、顾伯华等同道,提出了“请国务院加速完善中医药管理体制,更好地推动和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提案。建议要求把中医药的管理机构贯彻到省市县,形成从国务院到地方的一条龙有效管理,对于少数民族医药也要加以扶持;“八五期间”中医事业费应按原数额拨款,促进中医事业继续发展。

    中医事业的发展,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2003年非典肆虐,中医药却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中医药界人士心急如焚。吕炳奎不顾年高体弱多病之躯,依然组织学生成立非典战斗队,奔赴第一线,积极开展防治工作,并以他和路老、焦老等几位老中医名义给温家宝总理写信,要求发挥中医善治瘟疫的优势,运用中医药防治非典。

    此后,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兼卫生部部长、全国防治非典型肺炎指挥部总指挥吴仪,5月8日与在京的知名中医药专家座谈。特别是听了路老的发言,她立即表态,支持中医人员到第一线去,并强调中医是抗击非典的一支重要力量,要充分认识中医药的科学价值,积极利用中医药资源,发挥广大中医药医务人员的作用,中西医结合,共同完成防治非典型肺炎的使命。之后,中医药的大军终于开进了抗击SARS的主战场。
, http://www.100md.com
    传承经验育高徒 探索人才培养路

    1990年,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颁发了《关于采取紧急措施做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决定》,截至目前,已先后三批对1607名老中医药专家配备继承人,进行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继承。第一、二批已按照规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完成了学习任务,出师率为84%左右。

    从2000年起,广东省中医院在邓铁涛指导和支持下,实施“名医工程”,得到了全国名老中医的鼎力支持。该院在借鉴传统“师带徒”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创造性地采取了“集体带、带集体”的带教方法,先后有一百多名中青年专家拜师50多位名中医,在全国中医药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探索出了一条现代中医临床高级人才的培养之路,培养出了一批包括荣获“全国首届青年女科学家”林琳在内的中医药高素质人才。

    2003年,为了满足大众对中医药医疗保健的需求,培养出中医基础理论功底比较深厚、中医实践能力比较强的合格中医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实施了旨在培养新一代名医的“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研修项目”,并由此在行业内兴起了“跟名师、读经典、多临床”的热潮。广大中医药工作者纷纷把注意力和工作精力聚焦到如何提高中医药疗效和防病治病能力这一影响中医药发展的关键问题上来,并且在积极探索有效可行的办法。

    几十年来,路老作为全国名老中医之一,通过带徒的方式,传播中医药知识,先后培养了一些学术骨干和高级中西医结合人才。如“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研修项目”启动之后,路老成为苏凤哲、高社光、刘建设、张波、李福海、刘真等人的老师。经过3年的学习,他们都获得优异成绩,高社光、苏凤哲获得第一批国家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优秀学员”,高社光获得综合考核第一名,李福海在第二批国家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入选考试中喜中状元。

    路老深有体会地说,发展中医药,就必须始终坚定中医信念,始终坚持发展不动摇,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做到辨证论治、仁心仁术,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进步。过去的30年如此,今后依然如此。, http://www.100md.com(周 颖)